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從古至今,有名的詩人達好幾千人,好的作品更是千萬首。近三千年前的《詩經》,便是孔子教學生的教材。他除了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外,還說“不學詩,無以言”。前句是說詩的功用,后句的意思是說:不學詩,連講話都講不好。我讀小學的時候,背誦過一首唐朝詩人王維寫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聽說這是懷念故鄉的詩,但是為什么問故鄉來的人梅花開了沒,不是寫王維喜愛梅花,而是懷念故鄉呢?我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十八歲時,我到小學教書,在語文補充教材中,我選了好多首《雜詩》這類的好詩介紹給小朋友。雖然我可以翻譯出詩的表面意義給小朋友,但是詩的深層意義卻沒法介紹。當然,為什么問故鄉來的人梅花開了沒,不是寫王維喜愛梅花,而是懷念故鄉,我也沒能力解答。后來我讀大學,修了修辭學的課,看了很多詩學的書,慢慢體會出詩人寫詩的思考過程和對事物的感覺,終于了解為什么王維問梅花開了沒是懷念故鄉,而不是喜愛梅花。 廣義的詩,包含古體詩、近體詩以及唐宋興盛的詞、元朝的曲,甚至現代的新詩。這些詩可以淺嘗,更可以深嘗。一般人讀詩會覺得這首詩很好,但是好在哪里,卻說不出來。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在大學里擔任修辭學教師的時候,指導大學生欣賞詩,要求他們多從深層意思去思考,了解它的文化內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意義上。這是培養他們欣賞詩時,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享受詩的內涵和表達的藝術。 《詩的秘密:給孩子的二十八堂詩詞課》(陳正治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選了王維的《雜詩》等近三十首內涵深遠、語言淺顯、大眾熟悉的好詩,盡量采用何寄澎教授說的“思考作者的思考,感覺作者的感覺”的賞詩原則,把內容或寫法,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得到讀詩的快樂,也獲得詩的精髓及美妙的寫作技巧。在目次的安排上,該書將這些詩分為抒情詩、景物詩、敘事詩三類。考慮少年兒童讀者的語言程度,先介紹語言淺顯的作品,再介紹語言略深的作品,讓他們學會欣賞古詩詞的顏色美、音韻美、意象美、藝術美、含蓄美,真正讀懂一首,勝過囫圇吞棗地背誦百首。 (作者系語文教育專家、詩人、學者) 《中國教育報》2021年06月02日第10版 作者:陳正治 |
|
來自: 老玉米棒 > 《03詩經(思無邪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