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歷來都有世界瓷都之美譽,同時又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并稱全國名鎮。 歷史悠久、地位之重,自古以來,從她的名字中就能夠窺探一二。景德鎮“景德”二字,正來自于大宋宋真宗“景德”年號,景德元年(1004年),因制瓷之盛,遂以皇帝年號置景德鎮,并沿用至今。 因瓷器而名噪內外,也因古老悠遠的歷史文化而彪炳于史。也造就了不一樣的景德古鎮和孕育了眾多景德好兒女。 景德制瓷祖師趙慨隱居于此,隋代建筑家何稠在此將制瓷推向另一個高度,唐朝陶玉制陶窯讓昌南鎮名聞天下。 唐代霍仲初“霍窯”名噪一時,清朝唐英史上最牛督陶官,王步、劉仲卿、楊海生、徐播生、曾龍升、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等都為景德鎮制瓷做出了不少貢獻。 除此之外,還有浮梁水利功臣戴琥、樂平鄉賢張馥、國民黨陸軍中將張雪中等等等。 那么在江西景德鎮,又有哪些名人墓,哪些名人長眠于此呢? 宋丞相馬廷鸞墓·樂平馬廷鸞 馬廷鸞(1222年—1289年),字翔仲,號碧悟。宋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市)眾埠鄉樓前村人。淳祐七年(1247),馬廷鸞赴京參加乙未科省試,獲進士第一,殿試為第四,一舉成名。 他一生勤政愛民,秉性正直,從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 丞相馬廷鸞墓址--祖地 馬廷鸞生六男五女,六子:端復、端臨、端履、端蒙、端頤、端益。 季子名端履(文豐),宋末因避戰亂,遷居揭陽縣湯坑(今豐順縣),后來文豐之子馬長安又隨母由湯坑遷至潮陽興仁鄉米場(今普寧麒麟鎮)。 1289病逝于家中,終年67歲,葬于樂平。 馬端臨墓·樂平馬端臨 馬端臨(1254-1323年),字貴輿,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景德鎮樂平)人。中國古代宋元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 馬端臨《文獻通考》 馬端臨是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他為謀求治國安民之術,探討會通因仍之道,講究變通張馳之故,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完成明備精神之作《文獻通考》。 馬端臨墓介紹 馬端臨墓 馬端臨為丞相馬廷鸞之子,馬端臨墓位于樂平市城東南20公里鳳凰山墾殖場石里村。 汪道誠墓·樂平清嘉慶年間的樂平籍武狀元汪道誠提款熨金掛扁 汪道誠(1783-1865年),字勉旃,號礪軒,樂平市樂港鎮里汪村人,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武狀元。歷任乾清門頭等侍衛、泉州城守營參將、福州城守副將、天津鎮總兵、代理浙江提督、云南提督及威武將軍等官職。 尤其在云南任上,數年間,剿賊寇、平叛逆,廣屯田、安邊民,守土盡責,戍邊有功,故被朝廷恩加一品,封威武將軍,且蔭及子孫。 咸豐四年七月,病逝于福建寓所,享年七十二歲。 汪道誠《聚仁堂碑記》 汪道誠病故之后,朝野震驚哀悼。是年,汪道誠靈柩由子孫護送回樂平。葬于樂平城北馬家山。墓坐北朝南,視野開闊。 墓前有石翁、石馬、石座、石柱、石牌、石供桌各一對,分置神道兩側,四周松柏環繞,肅穆威嚴。 饒娥墓·樂平饒娥雕像 饒娥(749-762年),女,字瓊貞,唐代樂平長城鄉(今接渡鎮淚灘)人,自幼家貧,母親早逝,與父饒績二人相依為命,從小操持家務,勤儉孝順。 《德育課本 · 孝》· 饒娥浮父 · 【 饒娥父溺,不得其尸。絕粒哭死,雷震出之。】 唐寶應元年(762年),饒娥之父饒績捕魚時船覆落水。饒娥放聲痛哭,于江邊尋找父尸,晝夜不停,寢食俱廢。 第4天饒績尸首浮出江面,不久后饒娥抑郁而終。饒娥死后被視為遵循孝道的典型,《唐書》將其列入了列女傳,柳宗元為其撰寫了《饒娥碑記》。 ![]() 饒娥祠 王剛中丞相墓·樂平![]() 南宋愛國重臣王剛中 南宋丞相王剛中(1103-1165年)字時亨,宋代樂平履恒里燕窩村人(今江西省樂平市禮林鎮府前村)。南宋大臣。 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時,面對主戰、主和兩派嚴重對立的現實,他選擇了“主戰”,堅決抗金,時時不忘收復中原。 ![]() 南宋樞密副使王剛中夫婦合葬墓 ![]() 南宋樞密副使王剛中夫婦合葬墓 ![]() 南宋樞密副使王剛中夫婦合葬墓壁畫 南宋樞密副使王剛中夫婦合葬墓位于樂平市禮林鎮鋪里村石榴花興山北麓,距市區25公里。墓坐西朝東,偏東15度,男右女左屬宋代彩色壁畫夫妻合葬墓。 武狀元徐衡墓·樂平![]() 武狀元徐衡故里 徐衡(公元1075-1156年),又名衡卿,字季平,宋代樂平靜理鄉(今塔前鎮下徐村)人,生于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是樂平歷史上的第一位武狀元。徐衡原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中進士,授太學,是個文官。 后來朝廷興建武學,徐衡又苦練武功,鉆研孫武兵書。崇寧五年(1106年)中丙戌科武舉,旋于殿試中奪魁,欽點武狀元。 據《徐氏宗譜》記載徐衡葬于石硯鳳凰山,為了不讓世人人知曉徐衡墓具體位置,徐衡死后抬出十八副棺材安葬于各處的鳳凰山用了很多衣冠疑冢來迷惑世人,以免被盜,所有參與埋葬的人全部遭到殺害,致使徐衡墓葬成為迷團。 鄭冕墓·樂平![]() 鄭冕 鄭冕,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正月初九日辰時出生于江西饒州府樂平縣靜理鄉(今雙田、塔前一帶)月山村。 景泰辛末進士,授文林郎,拜河南道監察御史,天順年間,彈劾奸臣石亨,以直言上,上意謫為衡山縣令,后石亨奸邪暴露。 上思彈言屬實,授衡州知府,成化丁亥十二年病逝于職上。后由其長子鄭章五和夫人戴氏扶棺乘船歸故里江西樂平。 鄭冕墓在市區北面65公里的塔前鎮月山村旁,油榨塢。墓向坐西朝東,顯目開闊,墓前兩翼立有石牛、石馬、石魚之類石雕。 程嘉行·樂平程嘉行 (1480--1537),字公敏,明代坊(城區)人,會元程楷之侄。正德五年(1510)中舉,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 歷仕蘇州長洲(今吳縣)縣令、國子監助教、刑部工部主事、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副司級)等,后擢禮部郎中(司級、正五品)。 卒后,程嘉行好友、僉都御史洺口戴村人戴儒為其寫下墓志銘。程嘉行墓位于樂平七都大汾潭虎山西邊(今浯口鎮瑤沖村附近,靠近元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樂平人馬端臨墓)。 ![]() 景德鎮瑤里古鎮 景德鎮因瓷器而聞名,她不像其他地級市,不管是本地還是他鄉文人、官員等名人墓遍布各地,但單憑這些并不能證明這個地方與“人杰地靈”是否有關。 其實,景德鎮歷代出的名人真的不少,就拿其代管縣級市樂平市來說,自古以來,可以說人才輩出。 單單樂平歷代獲得功名的讀書人,孜孜不倦,自強不息,在學術文章上功成名就的人數不勝數。 僅《宋元學案》列名載績的樂平籍理學家就有23位。還有擔任《永樂大典》纂修副總裁的徐旭,主修《饒州府志》、《南安府志》、《大庾縣志》,在中國方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石景芬等等。 樂平還素以“洪公氣節、馬氏文章”名揚贛鄱大地,這里就不得不提宋尚書洪皓父子四人(兒子洪適、洪遵、洪邁)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 以及以丞相馬廷鸞、史學家馬端臨為代表的的馬氏。 同樣,景德鎮下轄浮梁縣,也是歷史古縣,著名的“江南第一衙”浮梁古縣衙、瑤里古鎮,相信很多人不會陌生。 ![]() 浮梁古鎮 ![]() 浮梁 這樣的人文古跡在景德鎮的確太多,只是部分因時代久遠,不得已追溯,有些名人則長眠異鄉。低調的景德鎮沒有什么著名又奢華的王公帝王墓,但是屬于她的名人代表足以在贛鄱大地占有一席之地。 好了,以上就是位于江西景德鎮的名人墓,若有遺漏,歡迎補充!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