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 關于廣州的淡定故事正在繼續,廣州人的人情味正在傳遞。 廣州火了,因為“太淡定”火了。突發的疫情,讓外省同胞精神緊繃,盡管大家都在積極服從政府安排,但是廣州的畫風有點不同。海珠區的抗疫通知上有一行小小的字:排隊前請看清隊伍是準備測核酸,還是在排牛肉火鍋。 可以,這很廣州! 廣州是什么樣的呢?從高空俯視,只能看見一座城市的形,只有腳踏實地走進去生活,才能看見它的魂。新的疫情,讓大家發現了廣州的“魂”。 廣州人,對很多事都看得開,很包容。在廣州,好像做什么都能淡淡定,冇所謂。 外國人眼里,中國很美味,中國人眼里,廣州很好吃。“草原吃羊,海濱吃蟹,廣州人吃崩了自然界。”在廣州,吃的種類和方式奇多,可以從早吃到晚。 最能體現廣州飲食文化的,就是“嘆早茶”。在周末,你一定能看到荔灣區老茶樓門前,已有一條長長的隊伍。有人早在清晨5點就來排隊,甚至干脆挪一片舊紙板坐著。如果碰上雨天,打把傘照排不誤。8點一派位,座位基本就滿了。 排隊是慢慢排,等到坐進茶樓,就更不用急了,慢慢吃,慢慢點。一日可以三嘆,嘆早茶、嘆午茶、嘆夜茶。粵語的“嘆”就是品味和享受,嘆早茶不只是茶,如果說“請你一盅兩件”,便是一起喝一壺茶,吃兩碟點心,還要跟你閑聊天。 廣州閑吃,不僅在于吃得慢,更因為“廣州廣吃,遍地黃金”,吃喝就是一種休閑的生活態度。 前幾年,米其林對廣州的餐飲店做出評級,但對老廣來說,美食地道與否,與米其林評級無關,有些街角巷尾的小店,才藏著真正的好味道。 有一次跟湖南朋友走進一家小店,她原本最鐘情辣椒菜,但是望著眼前晶瑩的蝦餃、軟糯的虎皮鳳爪就有點心動了。忍不住夾一筷子軟滑腸粉,先淌進嘴里的醬汁讓她明白,原來食物本身的清淡味道,也可以很鮮香,很可口。 有位作家說,在廣東人看來,有湯喝,就說明你生活得不算太糟糕。因為煲湯所用的最昂貴的材料,并不是任何一種食物,而是時間。其實,廣州的吃就是在煲時間,把食物的美味、笑談和閑情都煲進時間里,熬成一碗最有生活味的湯。 在搜羅地道小店時,許多人往往會生出一種錯覺,自己好像漫步在一座迷幻的城市。 有人說,這里有點臟兮兮、亂哄哄,不像一線城市。可也有人就愛的這種“缺少秩序的感覺”,其實廣州城的秩序與人們的生活節奏相配,在現代與地氣之間,它自由生長著。 作家吳曉波說,廣東人才不在乎北上廣深有沒有廣,他們只在乎明天太陽升起,能不能吃到熟悉可口的早茶。 ![]() 在這里,你能看見繁華的CBD與城中村和諧共生。摩天高樓直沖云霄,周圍的平房低矮,整片籠著一層暖黃的光,是那樣有生氣。萬家燈火與霓虹燈,可以在一座城里交相輝映。 正因為城中村的存在,許多前來打拼的年輕人才覺得,不豐厚的薪水也能擁有一個陽臺,不用像北京的租房那樣逼仄。原來自己跳一跳,也能伸手夠著大城市。呆得久了,會發現肩上的“生存”兩字,慢慢變成了“生活”。 市井氣慢慢感染著你,人人很隨意,你不必擔心要以什么姿態面對這座城市,不必像陸家嘴的人一樣,西裝筆挺,打扮精致。你最舒適的樣子就是你最美的樣子。 小區的超市或是快遞點前面,總會擺幾張桌椅,一到晚上,坐得滿滿當當。沒等靠近,就聽見穿著背心、趿著拖鞋的大叔大爺的聲音。有些奶奶坐在欄桿上,拿著蒲扇在小孫子耳邊一扇一扇。 附近的馬路不寬,街道也有點窄。可能是為了照顧經常走走停停的人,路邊的路障干脆設計成一桌兩椅的樣子,一組一組綿延著,走累了便歇會,從從容容就到了家。 ![]() 在廣州,不用因為語言而害怕自己格格不入。廣州人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無論你來著哪里,甚至膚色也不同。他們,包容著每一種生活方式。 有的老廣開口習慣說粵語,但只要你說一句普通話,甚至一皺眉表示不解,他們立刻轉用普通話跟你交流,盡管是“廣普”,有時候也“雞同鴨講”,但你聽著聽著,心里就發笑,會覺得他們很可愛。 ![]() 我的一個朋友來廣州沒多久,防備心還挺重的,但因為幾件事,讓她慢慢把這里當做了家。 早晨,她在肉鋪買好新鮮肉,存放在菜場冰柜,晚上下班再取。她說:“在第三次取肉的時候,我都沒開口,小哥就放下抱著的綠葉菜,轉身提著肉過來。”小哥認出了她紅色的便當袋,注視著口罩上的眼睛說:“來拿肉對吧!” ![]() 有一個周末,她捧著一堆快遞盒下樓。剛從樓道里走出來,奶奶隔著老遠就用半生的普通話喊:“靚女,這些都給我吧。”她想起了自己的外婆,總是把紙殼子收著,用來賣錢。 這座城市里,人人都可以是“靚女、靚仔”,這句話有點夸張,有點玩笑,還帶點親昵,可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都很隨意。因為“隨意”,就拉近了人心的距離,因為“人情味”,我們在廣州就找到了一種平淡、溫暖的日子。 ![]() ![]() 廣州人也太淡定了,有沒有什么辦法讓一個廣州人生氣?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他面前說廣州白切雞不好吃。 廣州的“不淡定”,都留給了吃。天大地大,大不過吃,大不過眼下最踏實的日子。所以面對其他一切都可以淡定,可以冇所謂,可以很包容。 ![]() ![]() 發現疫情的初期,疫苗約不上,測核酸的隊伍很長,大家在凌晨3點排隊,在暴雨中打著傘排隊,學生寫著作業排隊。老廣笑著說:“排隊技能,代代相傳。” 幾天后,說著“通宵也可以”的志愿者們出現了,他們用大喇叭在小區里一陣陣地喊:“下樓做核酸啦!不用排隊!” 廣州,正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對手,但廣州毫不慌亂。大家吔齊撐廣州,一切行動井然有序,居民和醫護人員相互關照: ![]() 在花都區,護士每天徒手掰300疫苗瓶蓋;在越秀區,市民自發送來兩噸冰塊,讓醫護們涼快涼快;在番禺區的幼兒園,醫生跪地兩小時為幼兒核酸采樣;在荔灣區,街道工作者頂著暴雨,用遮陽棚護送醫務人員;被封閉小區的居民們在陽臺合唱《我和我的祖國》;脫下手套,醫務人員的手已經泛白泡皺;獵鷹號方艙實驗室已開啟,核酸檢測效率還會更高…… 就在物道君寫這篇文章時,傳來了一個消息,早茶阿婆目前的情況穩定。她作為首例確診,依然樂觀,豎起大拇指給大家打氣,說:“不要害怕!” 這,真的很廣州!這個淡定的廣州,臨危不懼又溫暖強大。希望阿婆早日康復,大家重歸幸福小日子。 關于廣州的淡定故事還在繼續,廣州人的人情味正在傳遞,希望每一份溫情都有回響,待到廣州無恙,再來得閑飲茶。 ![]()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