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種平衡的正是“內卷”,資源利用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不斷優化,零售行業才會變得更加成熟。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這是靈獸第989篇原創文章
“殺敵八百,自損一千?!?/span>
這是互聯網巨頭入局“社區團購”后,零售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的真實寫照。
如今整個零售行業,處于各業態分庭抗禮,互相競爭滲透的多業態并存之局。
前置倉、生鮮電商、到家業務涌現,甚至從大賣場業態中細分出來的社區生鮮店、水果店、火鍋食材店、進口食品店等業態,也都在瓜分零售市場的客流。
盡管商超的業績在 “疫情”爆發初期得到了“眷顧”,但又不得不直面社區團購的攪局和疫情后營收、客流雙降的局面,傳統零售企業陷入了“生意到底被誰搶走”的思考中。
而在整個過程中,搶奪的始終是社會消費額這一存量市場的蛋糕,在激烈競爭的背后,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還有瘋狂的內卷。
過去,消費者只能去傳統零售店買東西,后來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平臺靠低價和送貨上門崛起,傳統線下零售被互聯網沖擊得七葷八素,市場也逐漸被分流;當傳統零售商逐漸反應過來,以為“新零售”能夠帶領零售企業走向線上和數字化時,又面對更多創新業態,諸如生鮮電商、前置倉、社區團購等模式的競爭,它們依靠大肆補貼甚至賠本砸錢去搶占市場。
零售——這個過去一直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最辛苦的行業,近年卻被一雙雙“看不見的手”不斷侵蝕著。
相比起其他行業,零售行業的變遷和進化史更像是一部寫滿殘酷血腥的內卷史。 零售業內卷
網上有人用形象的比喻清晰描繪了何為內卷。
相傳林家的辟邪劍譜是武學至寶,天下人都想搶林家的武學寶典,群狼環伺,林家怎樣才能躲過浩劫?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找印書館,印一萬份辟邪劍譜,雇人到大街上像發傳單一樣的發。
于是,整個江湖立馬亂了,每個門派或個人都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如果修煉神功,引刀自宮,是否還要繼續練?而如果你不練,別人都練,你的幫派或者門派就沒了;但如果你練了,恐怕也是白練,因為現在辟邪劍譜已經爛大街,是個人都會,即便練成了也只是普通水平而已。
內卷,其實是“內部的一種惡性競爭”,這種競爭不但不利于個體,更不利于整個行業。
在零售業的變革中,傳統商超一次次面臨著“辟邪劍譜”是否要修煉的抉擇,大到是否要布局小業態店,是否要參與社區團購,是否要融合到家業務?小到是否要將生鮮產品進行包裝,是否要引入無人技術,是否要做自有品牌等。
而在內卷之前,由于穩定的日?,F金流水,一直以來占據社會消費額大部分比列的居民生活消費支出,肉、菜、水果、主糧、雜貨等商品基本被傳統零售業態“承包”,努力的商超賺的盆滿缽滿,直到2012年的“雙十一”打破了這份平靜。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12110億元,同比增長69.2%,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占社會消費總額達到6.23%。
傳統零售業的市場開始被電商擠壓,據中國連鎖企業百強數據顯示,2012年連鎖百強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3%,低于2011年11%的水平,這也是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比重下降的情況。
在度過了這段“至暗時刻”的過程中,不少連鎖企業選擇修煉神功,開展網絡零售業務,不同的是,傳統零售商并沒有一本“武林秘籍”可以參考,大部分都無疾而終,而通過線上化和數字化獲利的零售企業并不多,但無疑這些在未來都成為零售企業的“標配”。
在2017年后,生鮮品類成為流量殺手,受到資本的高度關注,前置倉、生鮮電商等創新模式,打通線上線下消費場景,贏得了一波資本的投資,但好景不長,因面臨長期虧損及融資困難,多家生鮮電商出現危機,陷入寒冬甚至倒閉。
存量市場被新型零售業態搶奪,但彼時正直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即便內卷,商超的日子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直到2020年疫情的突發,使得大量用戶涌入生鮮電商平臺,到家業務迎來了發展契機。
即便傳統零售行業斬獲了疫情爆發中的紅利,但有不得不面對疫情后營收和客流雙降的局面。
回顧近一年多,“社區團購”作為導火索,互聯網巨頭們為搶占市場份額,進行著異常慘烈的價格戰,強勢入侵三四線五六線甚至鄉農村地區。
盡管如此,周邊消費者的需求并沒有變,換句話說,所有的業態都在向存量市場進擊,商超的價格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蕩然無存”,客流的流失也越發嚴重。
大肆補貼,無底線的價格戰,正是這些后來者最鋒利的武器。
內卷過后
疫情的影響正顯現在方方面面,尤其對消費者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及收入的影響也更為深遠。
加之零售行業新闖入者無底線的價格戰,讓傳統零售企業正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此前,《靈獸》從近10家上市連鎖商超企業的財報分析,2020年歷經了高增長、放緩到驟降三個階段,其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同樣是從翻倍、磨平又到腰斬的過程,年初與年末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情況。
包括步步高、中百集團、人人樂、新華都、國光連鎖等在內的上市公司去年業績增速下滑,高鑫零售、聯華超市、北京京客隆雖營收增長,但增幅并不大。
企業財報與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基本吻合。
數據顯示,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按零售業態分,2020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1%,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分別下降9.8%、5.4%和1.4%。
可見,經歷了幾輪“內卷”之后,商超本身的增長已經十分乏力,但慘狀不止于此。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比1-11月回落0.6個百分點。
各項的數據均顯示,2020年全年零售業態的數據增長并不可觀。除了實體零售和電商之外,在內卷下誕生的新業態也已走向囚徒困境。
前置倉們“跑馬圈地”的戰爭還在全國激烈上演,不僅尚未完全證明盈利模式能夠跑通,在這場戰爭中,就連收取配送費的門檻都不敢跨出,社區團購們更是數十億成百億的往里砸,斥巨資虧本布局,只為沖銷量,導致現在的零售行業進入了一個燒錢進行價格戰和嚴重依賴走量的惡性循環。
在零售業一輪輪內卷之下,形成了一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局面,而新進入零售領域者的目標,無非就是將零售業的業態推向寡頭化,達到壟斷甚至半壟斷的地位,這樣才更方便“收割”。
當然,也可能在占領市場后,通過其他模式轉換“收割”方式。
其實,一切的根結在于——無底線的“價格戰”。
過去的零售行業有著相對完善的定價、控價標準,但“野蠻人”的入侵打破了規則,沖擊了消費者對零售商品的價格極其敏感的神經。畢竟,便宜實惠的東西消費者都喜歡,價格混戰下,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不少業態的產品利潤被壓榨到了極致。
從前置倉到社區團購,開啟的正是價格戰的底線。
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得了一點兒小利,但這波“內卷”,卻把“彎腰撿鋼镚兒”的傳統零售企業逼到生存的死角,甚至無法翻身。
“價格戰”一直是競爭利器,過去傳統商超取代百貨,各專業店逐步取代大賣場也都是靠著低價格和專業性。
過去,傳統零售企業商品的市場定價數十年來都在一個范圍內,即便促銷也會有一定尺度,傳統零售企業間的“價格競爭”很少出現賠錢促銷的情況,更多是讓利甚至不賺錢走量,即便偶爾有“賠本甩賣”,也只是個別單品,價格競爭尚在可控范圍之內。
但目前,傳統商超過去延續和默許的競爭尺度和范圍早已被新進入者打破。面對新業態的大肆補貼和無底線的價格戰,傳統商超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再疊加疫情影響則讓傳統商超面臨更多困境。
實際上,從去年12月“九不得”出臺,才讓“社區團購”在價格戰上有所收斂。
目前,傳統商超的一些產品已經是負毛利銷售。無限制的價格會導致傳統商超生存更為艱難。
內卷不止囚徒困境
零售業內卷打破了傳統零售多年來的一種平衡,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但事事都有兩面性,也正是內卷的發生,促使零售業效率和基礎設施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服務消費者。
從供應鏈方面來看,過去的供應鏈水平比較低,基本是以產定銷,中間經過多層經銷商,省級代理、市級代理、區級代理等等,行業內形成代理權壟斷,導致整體的零售運轉效率非常低,庫存風險也大。
但在內卷下,零售業進入數字化時代,供應鏈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且能實現產銷制衡,再到進入電商零售時代時,整個商品化、信息化和供應鏈水平已“登峰造極”。
當增加了新的變量進來,打破了零售業原有的供應鏈條,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新的增長。
在2019年百強超市的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的百強企業已在全部門店推出到家業務,到家業務客單價為75元,而百強線上銷售額接近500億元,比上年翻一番,占總銷售的4.7%。
或許,從另一個角度看,打破一種平衡的正是“內卷”,只有大量競爭被引入一個新的領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資源利用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不斷優化,零售行業才會變得更加成熟。
而內卷并非是代表沒有機會。技術革新的迅猛,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短暫的藍海增量市場,推動零售業的發展,而最終的受益者也是消費者。
對零售業而言,不少業態正走入一個衰落的內卷期,不愿做出改變的企業,活下去的幾率非常渺茫,而能夠走向下一輪賽道的,是那些隨消費者需求變化而變化的企業,是那些能不斷提升商品品質、服務質量以及供應鏈效率,且擁有頑強生命力的企業。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現在發展較好的零售企業,也正是在內卷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結果,零售企業更要有面對內卷的勇氣。(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