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拴原創(chuàng)】陳行甲的別樣人生——讀《人生筆記》
——誰是陳行甲?
——是網(wǎng)紅書記,是清華碩士畢業(yè)的山里孩子,是一名公益人。
在看這本書以前,我確實沒有聽說過“陳行甲”;在看完這本書后,聽著他的演講《我的媽媽》我哭了。 這是一本足以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讀完之后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當我合上書的時候,有幾個細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淚流滿面。 一是行甲大哥母親彌留之際,他托抱著母親給母親洗最后一次頭,以及為逝去的母親擦掉左眼最后一滴淚的時候,看到這里我扣上書,默默流淚。 二是行甲大哥的愛人,在電話亭里打電話告知他,自己決心辭職回興山找他,打完電話后騎著一邊自行車一邊淚流滿面的場景。 三是他們帶著上三年級的孩子回城過年,看到孩子第一次見到紅綠燈時的興奮,行甲大哥愛人捂臉痛苦。是啊,她本該有更美好的人生,卻選擇回到僻鄉(xiāng)窮鎮(zhèn)。 四是行甲大哥從巴東辭職離開前,反抱著母親遺像回到宿舍時,那一句“甲兒,帶我回家”。 等等,書中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還有很多,其中的某一個章節(jié)或許就會觸碰你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在擔任巴東縣委書記的5年零2個月里,有一件讓陳行甲頗為自豪的事情,那就是他沒有走過一次縣委大樓的后門。以往,縣委縣政府的領(lǐng)導,為了避開來訪群眾,一般不會從前方的正門走,都是從后門出去。 在初到巴東的日子里,只要陳行甲一出大門,就會圍上來好幾波人,里三層外三層,摟脖子抱腿的,甚至還有下跪的。而且這些人好像約好了似的,不到時間不來,就瞅準了陳行甲剛出來的時候一涌而上。后來才知道,除了正常的來訪者之外,還有一些是“有人指揮”。 而這些人,就是天天和他在一棟樓上辦公,等著看熱鬧的“身邊人”。你不是表現(xiàn)得親民嗎?讓你親個夠。你不是說干部要貼近百姓嗎?讓你貼個夠。 在總導演的安排下,陳行甲遭遇了巨大的挑戰(zhàn),以至于他頂不住了。在就任巴東八個月之后,陳行甲終于患上了重度抑郁和焦慮,不得已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由妻子陪同到外地住院治療。 看到告假走人的陳行甲,有人高興壞了,感覺自己取而代之的機會來了,上竄下跳活動,但最后并沒有得逞,因為陳行甲挺過來了,抱著更堅定的決心歸來,內(nèi)心也比之前更強大了。 面對極度困難的局面,陳行甲決定正面挺身突圍。 人間正道是滄桑。他用凜然的正氣和決絕的勇氣,一步步走出沼澤,慢慢讓巴東變得干凈有精神。行的正,才能做的正,這就是陳行甲敢于亮劍的最大底氣。 陳行甲在《在峽江的轉(zhuǎn)彎處》說,他一個窮村莊出來的孩子,能當個縣委書記已是祖墳冒青煙,官當?shù)蕉啻笏闶谴螅恳运屈c底子,能當縣委書記那么大的“官”,太夠了! 在面對險象和困難之時,陳行甲沒有像一千多年前的寇準那樣,抒發(fā)“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的感嘆和落寞,他要做的是“一日白馬輕裘仗劍天涯,去斬妖除魔懲惡揚善。“雖千萬人,吾往矣! 陳行甲曾說過,我們看過所有精彩的小說和電視劇,都沒有他經(jīng)歷的精彩。這句話的意思,不需要再展開解釋了,懂的自然會懂。陳行甲是一個對欲望獲取極低的人,可以說低到塵埃里。但同時又是一個對情懷追求極高的人,高到幾乎不勝寒。 很多人只知道他決絕辭官的勇氣,殊不知,他原本還有很多讓自己生活變得更為優(yōu)裕的機會,他都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作為湖北大學的高材生,他沒有選擇留在機會和條件都很好的武漢,而是回到了老家,當了一名天天鉆礦洞的統(tǒng)計員。要知道,在90年代初期,一個本科大學生的含金量,還是不低的。 后來,陳行甲考取清華的全職研究生,兩年后,只要他點頭,就可以順利留在京城,進入國家開發(fā)銀行工作。但他仍然選擇回到家鄉(xiāng)。 再后來,我們都知道了,他在人生面臨高開高走的關(guān)口,毅然決然的選擇辭職,走向公益之路。 這種選擇,沒有超然的境界和無欲無求的坦蕩,是難以走出這一步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陳行甲有著異常執(zhí)拗的純真,以及溫暖寬厚的仁心。 2006年春節(jié),是陳行甲母親去世的第一個春節(jié),他和愛人回到老家下灣村陪父親過年。除夕之夜,老人和兒子都不在,愛人說,還是和媽媽在的時候一樣,我們來說說過去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吧。 陳行甲說過去看未來說了一大堆,輪到愛人時,愛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后看著他的眼睛,平淡的說,“過去的一年,還有過去的十年,我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愛你。” 這一句話,說的陳行甲眼窩子發(fā)熱。他看過那么多名篇巨著,自己也寫過不少詩篇,但都比不上他愛人這質(zhì)樸淡然的一句。 《在峽江的轉(zhuǎn)彎處 陳行甲人生筆記》不是陳行甲的自傳,他一開始也說了他覺得寫自傳的人要么很著名,要么幾乎走到生命的盡頭。他一不是很出名,二沒有行將就木,所以他很反感寫自傳,但是后來他覺得他應該在記憶丟失之前寫點什么,留給自己的后代,讓他們看看。所以就有了這本《在峽江的轉(zhuǎn)彎處 · 陳行甲人生筆記》而且,他將它定義為人生筆記。 這是對的,因為這本書不是自傳體,沒有完全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寫,甚至沒有自己的評價,就感覺陳行甲是在回顧自己的已經(jīng)走過的人生的前半生,只是將它們記錄了下來,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陳行甲。 干凈陳行甲在書上第一記《我和我的母親》中寫道自己的母親不是有潔癖,只是對干凈有一種莫名的偏執(zhí),家里屋子臟了很多年的煙囪她會去擦,家里總是干干凈凈的,這和一般有潔癖的人是類似的。但是不一樣的是,陳行甲的母親教導陳行甲,即使有補丁的衣服也要保持干凈,“要干干凈凈”。母親告訴陳行甲“愛干凈,窮不久”。陳行甲記住了母親的這句話,不僅記住了,還做出來了。他是網(wǎng)紅書記,是巴東縣的一名書記,他去的時候,巴東縣人民對政府班子怨聲載道,極不信任甚至是“刁民”;他去了幾年之后,巴東縣被中央提名,脫離貧困。這其中,只是因為母親對陳行甲說的要愛干凈。他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拒絕過很多鈔票,絕不腐敗,即使家人受到威脅,即使自己與周圍的官員格格不入,他都始終記著“要干干凈凈”,他說,這不僅是黨教會他的,不僅是因為法律的威懾,還因為母親的言傳身教。 勤奮“霞”、巴顏喀拉山、密歇根湖,幾乎就是他求學的全部了。“霞”是他的妻子,他在湖北大學時遇見的那個要攜手走完一生的人,“霞”來自城市,由于特殊情況來到了湖北大學,陳行甲來自農(nóng)村,考好來了湖北大學,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差距。可是,這其實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愛情故事,“霞”放棄了自己留在城市里可以有的優(yōu)渥待遇,跟著陳行甲來到了大山,對他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持,這是陳行甲的湖北大學故事,也是他們的愛情故事;后來,在妻子的勸說下,他保底考取了清華大學的碩士,在那里,他遇到了很好的導師,偶遇過后來的公益合作人,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再后來,他去留學了,那個地方,是“霞”沒有去成的地方,他代她去了,在那里,他也收獲了友情。我想這一切,該是離不開他的勤奮吧。不然,如何從一個英語小白,到留學;如何從山里,走向世界? 悲憫陳行甲說,母親教會他的另一件事就是悲憫,所以后來他做了公益。悲憫: 指對人間苦難中的人并不輕視蔑視甚至可憐,折射出一種博大的愛。他在書中寫道:“可是母親仍然愿意關(guān)心那些比她更窮的人,而且總是小心翼翼地護著他們的體面。”。這是母親帶給他的,所以后來他裸辭了書記,全心投入公益。
其實,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就是陳行甲的兒子——阿魚,這倒是符合他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初衷。不過,我想說的是,這本書雖然只是一個人的人生筆記,但是里面提及腐敗,提及共產(chǎn)黨,提及公益,每一項,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個從興山縣農(nóng)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命運的垂青和自身的努力,從一個小公務員一步步走到縣委書記,如果不裸辭,仕途一片大好。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做一個縣官,是很多人一生夢寐以求的事情,而于他,則不以然。直面現(xiàn)實,與貪污腐化抗爭,這是怎樣的干凈與擔當。 走出半生后,仍是忘不了三峽。迷茫的時候,看書成了我精神力量的源泉。偶然間從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了陳行甲的這本書,于是我就下單了。 書是6月3號到的,我在第二天開始閱讀,到今天算是全部看完了。怎么說呢,陳行甲的人生確實是奇葩來,說是奇葩倒不如說是有底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誰叫他有一個“我養(yǎng)你”這么支持愛他的老婆呢。 他仕途的順暢,可以說是努力與機遇并存的結(jié)果。大學生,懂英語會翻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遇到了仕途上的第一次機遇。第二次升職則完全是機遇,因為當時全縣符合條件的只有他一人,所以說他很幸運。之后就是轉(zhuǎn)到鄉(xiāng)鎮(zhèn)打磨,但是這期間他沒有放棄努力,意外的考上了清華脫產(chǎn)研究生。也許是他人生一次重大轉(zhuǎn)折。這個研究生畢業(yè)本來可以讓他留在大城市,領(lǐng)取高薪,但是地方人才政策,讓他又回到了地方,這次是那第三次升職。然后在讀研期間的努力學習英語,也讓他有機會參加全省選拔出國留學爭取到了機會。然后到美國公派留學,學成回國后,自然得到了重用,職位再次得到了升職。最后,擔任了巴東縣委書記,如果任期結(jié)束他不選擇辭職做公益,他將會再次獲得升職。 陳行甲在得到組織重用和賞識之際,卻選擇了辭職做公益,這也許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所以被大家說為奇葩。但是我理解甲哥,有這么一個愛她支持他的妻子,再加上他本人夢想追求,他毅然選擇了做公益,毅然選擇重頭再來,這是常人不敢做的選擇,換做是我也做不到,更何況我現(xiàn)在還是一個小小基層,卻也沒有那個勇氣。我很佩服他的勇氣。不敢猜想甲哥的勇氣從何而來,但是從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想他至少有幾點優(yōu)勢是可見的:第一,就是他已經(jīng)是一個網(wǎng)紅。他辭職是帶有主角光環(huán)的,因為在巴東縣的出色的工作表現(xiàn),他已經(jīng)有了名氣,公眾對他的能力和為人是認可的。這就是他的資本。第二,他能力擺在那里。工作能力出色,實事求是,思路和邏輯清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干,執(zhí)行能力很強。第三,他有退路。他的妻子就是他的退路,妻子都說了失敗了“我養(yǎng)你”,他的妻子更睿智、理性,他不在乎陳行甲官位,她在乎的是陳行甲活出自己。有這樣一個人在背后默默支持和深愛著的人,還有什么是不敢做呢。 不敢與陳行甲比,但是當我仰視陳行甲這一切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變得釋然了。 難道有什么比得上親情更重要嗎? 我們畢其一生,苦苦追求的東西無非不就是那點東西,到頭來還不就是那樣。這讓我想到,陳行甲留學美國時,那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樣子:他們追求生活的本質(zhì),當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一起渡過美好時光的時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所以,沒有必要成為他人那樣的成功。先人已經(jīng)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沒必要再去為那些貪欲而苦苦掙扎,而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有閑暇的時間陪著家人,業(yè)余時間還可以讀讀書,是多么美好的時光。 作為原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陳行甲于2016年底任職屆滿后,懷著從社會領(lǐng)域探索因病致貧社會難題規(guī)律性解決辦法的理想辭去公職,專職公益,于2017年5月創(chuàng)立深圳市恒暉公益基金會,致力于公益創(chuàng)新、大病救助、青少年教育關(guān)懷等公益領(lǐng)域:牽頭聯(lián)合其他公益及學術(shù)機構(gòu)發(fā)起“聯(lián)愛工程”公益項目,探索因病致貧社會問題的規(guī)律性解決辦法,社會效益卓著。2020年領(lǐng)導恒暉公益基金會及深圳市基金會發(fā)展促進會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支援前線、幫助脆弱群體,并發(fā)起“傳薪計劃”公益項目,致力于為抗擊疫情中犧牲英雄的家庭子女成長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2019年8月當選深圳市基金會發(fā)展促進會執(zhí)行會長, 2020年當選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shè)委員會委員,同年受聘擔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咨詢專家。 而《在峽江的轉(zhuǎn)彎處》這部書,卻從另外一個側(cè)面告訴人們,身為縣委書記的他,到底是有一個怎樣的來時路,他的家庭,他的母親,他的愛人,他的大學,他的考驗,他的留學,他的工作,都帶著一股撲面而來的真誠感。 寫母親,從差點被丟棄到干凈整潔的人生影響,對待任何人都尊敬的態(tài)度,無論是歇腳的人還是那些走投無路的人,母親總是能力上有所給予。這些細節(jié),能夠深深浸透到一個人的生命深處去,當作者成為縣委書記的時候,走的幫扶路,其實就是一個沿著母親的路走下去的結(jié)果,這樣的路,必須感謝敬畏母親的點滴遺留。 寫妻子,一個城市姑娘,一個同班同學,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子,一個已經(jīng)湖北大學畢業(yè)到廣州工作的女子,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回到縣里來,成為終身伴侶。妻子的一句話,讓人熱淚盈眶:選擇地方,不是因為地方的好壞,而是因為一個人。如此而已,妻子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內(nèi)心,而作者也沒有讓妻子失望。 談工作,他從礦上到縣里,有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表現(xiàn),那就是翻譯一篇英文稿件。這是一個契機,又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小小細節(jié),人生,就是這么神奇。你準備了很久,卻沒有爆發(fā)的機會,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契機,卻能夠瞬間改變你的一輩子。 所以,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句話說的太好了。你時刻準備著,當春風吹起的時候,就注定有生機勃發(fā)的機會,這個機會就屬于那個時刻準備的人。 談考研,作者是畢業(yè)九年之后,再次報考清華大學研究生,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硬是挺過去了,成為一名清華大學的研究生。由此,人生就徹底不同了。而隨后,作者又能夠被選中去芝加哥大學留學深造,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談治理縣政,他身為外來的縣委書記,反腐的力度多大,難度就有多大。當妻子和孩子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依舊亮劍出鞘,基本上改變了巴東縣的政治生態(tài)。其中的難,到底有多大,或許在輕描淡寫的文字中并不能窺見,卻能夠感受到。 總覺得,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到底是同流合污還是出淤泥而不染。陳行甲,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一切。由此也可以證明,在整個政治生態(tài)里,或許他并不能夠走得太遠,但卻干凈真誠,這就足夠了。他沒有選擇同流合污,關(guān)鍵是在于堅守著內(nèi)心的方向。 最后,他選擇公益,即是幫助別人的行當。而這也是人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即能夠幫助到別人,能夠給別人以正能量,這才是關(guān)鍵的。 一生很短,需要價值重塑。而內(nèi)心的召喚,即是價值所在。實現(xiàn)內(nèi)心的訴求,也就算是無悔人生。在前言當中,陳行甲講述了此書寫的初衷:來自出版社朋友的邀請,建議他把過往的人生經(jīng)歷寫出來,或許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借鑒和啟發(fā)的意義。他優(yōu)秀的兒子(后來查了下虎父無犬子,能力、氣質(zhì)絕對繼承了他的爸爸、媽媽)建議他不寫成回憶錄,而是類似于“浮生六記”一樣的自傳體隨筆,從小的,真實的事著手寫,記錄而不是總結(jié)。 全書分了七記:第一記“我和我的母親”,第二記“關(guān)于我們的事,他們統(tǒng)統(tǒng)猜錯”,第三記“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第四記“人生的巴顏喀拉山”,第五記“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種飛鳥”,第六記“在峽江的轉(zhuǎn)彎處”,第七記“你好,我的下半場”。 他的同學大學好友肖力做序:介紹了他眼中的陳行甲和他對此書的感受,在他眼中,行甲一直沒有變,他一直是那個真誠、熱情和陽光的年輕人,他希望行甲不再成為世人眼中的奇葩,愿世間有更多的“行甲”,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像行甲一樣追隨內(nèi)心,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更希望的是我們的孩子能生活在一個寬容個性,鼓勵純粹與真實的環(huán)境里,不用經(jīng)歷行甲經(jīng)歷的那些被迫的義無反顧和滄桑變化。 親情:第一記講述陳行甲母親的故事,她母親差點夭折,外公找算命先生算了母因子貴,才得以幸存。他母親認字不多但天資聰明,嘆為觀止的是對苦字理解:像人臉,草字頭兩個豎像人的眼睛,中間的小十字架像人的鼻子,下面的口就是嘴巴,說明人生下來就是要吃苦的。2006年陳行甲母親去世,他多年依然思母如故,辦公室中間擺著母親遺像,有何進步、榮譽仍內(nèi)心與母親分享,一直以來受母親影響他的品質(zhì)不變,干凈、悲憫,轉(zhuǎn)化為一樁樁一件件愛民舉動。 行甲兄(雖不認識,內(nèi)心認同,自己一廂情愿叫聲兄長)說他在2018年《我是演說家》時才得以釋懷對母親的念念不忘,甚至自己對自己的糾結(jié),愛人也勸過放下,演說家最后一場的演說《我的母親》那一刻的感悟,讓他終于和自己達成了一種允許,和天堂里的母親心靈互通,終于覺得可以放手,允許母親離開。 讀這段文字的時候,一邊是眼前行甲兄和母親的故事,一邊是腦海里我和母親的故事:我比行甲兄小十歲,我媽比他媽早走一年,都是癌癥。 母親身上的堅毅、干凈和行甲兄母親何其相似,如果沒有母親的嚴管,我恐怕早早輟學;如果沒有母親的愛,我的童年恐怕是一片灰暗,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我的記憶里童年大多都是美好時光,盡管那時候家里很窮。 讀完第一記,我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堅守為何而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早已被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是最好的老師。我也更堅信,像行甲兄一樣的人大有人在,這朗朗乾坤,正道永存。 或許有人說這樣的人太愚笨,老早被教化、馴化了,似乎他們更能清晰的看清真實的世界,似乎他們的所作所為才是對自己來說最值當?shù)摹?/span> 我想有關(guān)這個問題,幾千年來比我們聰明的大有人在,可人們內(nèi)心當中的正義卻千年來不變,或許一時這份正義被人愚弄,但終究會回歸正道。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哲學中習得我們要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最終再成為自己。認識世界越大,越發(fā)覺得自己的無知,認識自己越深,越發(fā)覺得自己的淺薄,于是,不斷的見識、反思,心越磨越亮,更加會認清自己要做什么樣的人。 你想你身邊的人變成什么樣子的人,你希望你的世界里身邊人真誠、善良、真情的人多些,那么就自己先成為這樣的人吧。 愛情:第二記講述陳行甲的愛情故事。 最近聽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的B站視頻,一句話印象深刻:如果人到40歲還不信命,那么他就沒有活明白。 一個農(nóng)村的窮小子和城市里多才多藝漂亮姑娘經(jīng)歷諸多曲折最終牽手成功,并在半生歲月中相互扶持,彼此成為內(nèi)心的依靠,在我的感覺中理想中的愛情也不過如此。 就像那首詩《有一種緣分》所說的那樣: 有一種緣分使人渴望 有一種理解不可企及 有一種思念天長地久 有一種感覺無法說出 所有的話語都是多余 所有的默契無須傳遞 有一種懷想只是靜靜地到來 默默走過你我的四季 有一種人生最需溝通 有一種愛情遲到最真 有一種歲月你要苦苦奮斗 有一種日子你要不停地走 傷感是你含淚的眼眸 沉重是你燃燒的煙頭 假如有一天我能讀懂你 面對落日不再回首 共承風雨不是陌路 請告訴我 那只漂泊的小船 怎樣抵達你的港灣 那只流浪的白鴿 怎樣叩醒你的夜晚 為官:陳行甲的為官其實早已注定,有能力、有理想、有情懷,才華遮擋不住,無非早晚,時代也給予了他脫穎而出的機會,無論是做鎮(zhèn)長還是縣委書記,他初心不改,他的“網(wǎng)紅”他的“抑郁”來自于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激烈對撞,他的“格格不入”他的“心系群眾”來自于他的內(nèi)心堅守和大愛情懷。 求學:能夠感覺到無論是在清華讀書還是美國留學,期間雖然苦和累,但這肯定是他內(nèi)心非常快樂的時光,也是他感受更大的世界,站在更高層面來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和事,或許更是這段經(jīng)歷以及官場的遭遇才使他下定決心,出走官場從事公益。 公益:他的理想情懷,他的為人,他的能力,他的熱情,在公益事業(yè)上完美綻放,下半場,他的“大愛”繼續(xù)延續(xù),就好比他在書中所說: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英名消逝于風雪。為大眾謀福利者,不可使其后輩困頓于荊棘。英雄為我們,我們?yōu)橛⑿邸餍接媱潱脗餍秸叩男叛鍪刈”秸吡艚o世界的溫暖。我們的承諾剛剛開始。 讀罷此書,意猶未盡,內(nèi)心感受化為六個字:至真、至情、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