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可以看到蒲松齡的故居,還可以欣賞到他的手稿和眾多珍貴遺存,尤其是鎮館之寶——蒲松齡畫像。 畫像懸掛于故居“聊齋”正房內,是蒲松齡流存于世的唯一一幅畫像,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畫像畫于蒲松齡74歲時,為工筆設色肖像畫,長軸絹本,畫像上的蒲松齡身著清代貢生服,頭戴紅頂小帽,手捻銀須,端坐椅中,相貌清瘦、目光深邃。 畫像以高度寫實的技法描繪了蒲松齡的晚年狀態,蒲松齡本人還參與了畫像創作,他親筆題寫了兩則跋語,先生感嘆道:“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余日,所成何事? 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 寫完這則后,他感到意猶未盡,于是又接著寫了第二則:“癸巳九月,筠囑江南朱湘鱗為余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后所怪笑也。” 字里行間充滿了先生對功名的無奈,也不乏看透功名的超脫。 他真的一事無成嗎? 僅一部《聊齋志異》足以名垂青史!在我國古代一流的文學家當中,蒲松齡不僅有故居留存下來,還有手稿、肖像、印章也留存于世,蒲松齡可以說是第一人。 這幅畫像被蒲氏后裔珍藏三百多年,1954年捐獻給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