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43中校園內,建有東晉學子為紀念先賢阮籍所立的衣冠冢。這個衣冠冢是在明朝萬歷年間所建,其中有墓冢還有墓碑。阮籍,亦是與李白齊名的著名詩人、辭賦大家,雖已離世卻給后人留下很多軼事典故。 阮籍堪稱文武雙全 阮籍(210~263),三國曹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是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他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也是頗為出名的詩人、散文家。他的族父同時也是他的族兄阮武學識淵博,既是阮籍的知己,也是阮籍的老師。 阮籍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他母親獨自一人將他撫養長大。失去父親后,阮籍家境越發貧寒,因此,阮籍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再加上天賦極佳,后得以成就才名,八歲時就能成章。因為喜好研究學習儒家經典,阮籍就將那些不慕榮華富貴、品行高尚的古代賢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在政治上也頗有濟世之志。并且在習文的同時,阮籍還學習武藝,真正堪稱文武雙全。 阮籍醉酒避親 阮籍非常喜歡喝酒,阮籍醉酒避親的故事流傳很廣。阮籍醉酒的故事出自《晉書》這本史書,故事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阮籍作為魏晉時期才名遠播的賢士,肯定有很多有權有勢的人想要招攬他為自己所用。當時權勢滔天的司馬昭為了招攬拉攏阮籍,就想出了與阮籍結親的辦法。而阮籍并不愿在司馬昭手下做事,于是為了躲避司馬昭的那門親事,他就開始每天拼命喝酒,每天都會喝醉酒,而且還醉得非常厲害,甚至有時會醉到整個人失去意識的程度。就這樣,喝酒醉倒,醒來后繼續喝,連續過了六十天,那個奉司馬昭之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無法對阮籍開口提及提親一事,最后,實在沒辦法,他只能回去將情況稟告給司馬昭。對此,司馬昭也只能無奈打消借結親之機拉攏阮籍的想法。 阮籍擔任步兵校尉官職最長,所以后世通常稱之為“阮步兵”。鐘會是司馬昭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阮籍非常喜歡喝酒,酒店就位于他家旁邊,酒店主人的老婆是個年輕漂亮的女子,阮籍經常和王戎一起去酒店喝酒,喝醉后就徑自躺在人家女主人身邊睡覺,出乎意料的是酒店的男主人也不覺得他有什么不當的行為。在那個時期,男女授受不親是應該的,但是阮籍卻無視了這條世俗規范。 阮籍青白眼 歷史上有個關于阮籍的青白眼典故,典故主要發生在阮籍的母親去世后,嵇喜、嵇康兩兄弟前來吊喪,而阮籍對兩兄弟的態度卻差異頗大,對遵從禮法的嵇喜白眼相對,對帶酒帶琴而來的嵇康卻青眼相對。后人就用青眼表示對他人的尊重,用白眼表示對他人的不屑。 阮籍的青白眼典故大致內容是這樣的:阮籍是個對世俗禮法之類相當不屑蔑視的人,雖然非常孝敬母親,但是行事又與他人有所不同。在傳來他母親的死訊后,阮籍堅持要下完他的棋,要說這樣是不愛自己母親的表現的話,但在下完棋后阮籍就放聲痛哭,甚至還吐血數升,可見他對母親的死還是相當悲痛的。阮籍母親死后,裴楷來吊喪,他見到憔悴的阮籍后沒有打招呼,自顧自地進入靈堂開始哭喪,哭喪后離開的時候也沒有跟阮籍打招呼。后來有人問他吊喪的人是在主人開始哭后才開始哭祭的,但是為什么阮籍都沒哭他卻要哭呢?裴楷回答,阮籍蔑視世俗禮教,但他卻是要遵循世俗禮法的。 第二天,嵇喜前來吊喪,阮籍不僅不打招呼,還對他白眼相加。對此,嵇喜相當不悅,認為阮籍這是看不起他,于是就在靈前拜了一拜就走了,之后嵇喜將這事告訴了他的弟弟嵇康,嵇康安慰兄長說阮籍本就是這樣一個人,瞧不起那些熱衷功利的人,對這些人,他都是加以白眼的,不必放在心上。之后,嵇康就帶著酒和琴前去吊喪,阮籍一改對嵇喜的白眼態度,對嵇康青眼相對。嵇康見阮籍如此憔悴,并不忙著安慰,只是與他彈琴對飲,以此來慰藉阮籍心中的傷痛。 阮籍乘驢上東平拆墻辦公 在阮母的追悼會上,阮籍與嵇康相見恨晚,于是一起歸隱竹林,后來嵇康住的那片竹林又住進來幾個豪放的朋友,于是結成了一個清談和喝酒的社團——竹林七賢。 本來想著躲到竹林子里面不問世事便可安度此生了,沒想到司馬氏集團的招聘啟事都送到家里好幾次了,再不上任唯恐惹急了他們自己要掉腦袋。阮籍只好去司馬氏家族當官。阮籍在司馬氏集團做幕僚,親眼見識司馬氏的暴戾,深知自己所伴的是虎狼之徒,又恐攪入朝中的政治紛爭,便向司馬昭主動請纓:“我這人生性喜好山水,聽說東平這個地方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您就讓我過去當縣長吧。”到東平(今山東境內)后,騎著毛驢到衙門,發現衙門內被層層的墻壁隔開,官員辦公不便溝通,辦事效率很低。阮籍便下令拆了所有的墻壁,使辦公場地大為改觀,寬敞明亮,官員從此不敢偷懶,效率大增。做完拆遷后,阮籍就騎著毛驢回了洛陽。拆墻辦公,是阮籍一生唯一在官場上做的實事,李白曾作詩稱贊道:“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風清。”后世人美其名曰“開了政府辦公透明化”的先河。 縱觀阮籍的一生,可以看出阮籍不貪圖功名利祿,厭惡世俗禮教,率性不羈的真性情。 王恩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