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讀者大半生的狀態是一個杠精,所謂杠精,無論對錯,他都要駁一駁,有一次我問他,你是不是不能控制自己,用隨和的心態想事情么? 他回道,道理我都懂,但就好像生性無法調和,他也曾苦惱過,暫時的改變是可行的,但一旦有什么事讓他惱怒,杠精模式又立刻開啟了。 說他不成熟,也許,也有人說,這是返璞歸真,怎么看,也都在不同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杠精的生活他倒是覺得自在了、樂趣了,然而,習慣漸漸會成為命運,我對他說,我尊重你的生活方式,也想必你知道這樣的性格所帶來的命運結果,如果你仍選擇這么做,無悔就好。 同樣,有個文友也格外有趣,她深知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當年上學時,以高分成了當地縣的文科狀元,幾經兜兜轉轉,也許是了解了自己的性情,還是做了一個普通的公務員。 多年后同學聚會,別人問她,當處長了沒有? 她搖了搖頭。 當科長了沒有? 她又搖了搖頭。 一時間氣氛頗為尷尬,同學說道,你說你現在混的,我都不好意思跟人說你當年是文科狀元。 她有點哭笑不得,卻也坦然的回,我的性格注定當不了官的,現在挺好。 前幾年在傳媒公司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同事喜歡看曾國藩的書,什么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文集,有人無意看見了,便知道他也許在這兒呆不了多久。 后來,他果然有了機會去了國企,大概是考公未遂。 傳媒領域的腦洞大開,思維活躍,甚至更多的是感性激情,偶爾帶點理想主義的那種自我犧牲,深度的情感共鳴,他都沒有。 那時,他不回答,算是不置可否。 人的性格底色決定了他擅長的部分,也規避了他無法完成的部分,而那些所謂你的“短板”,可能正是別人的“特長“。 漫畫家蔡志忠15歲就投稿到雜志社,然后背著行李通知了家人,我要去臺北上班了。這種起點和覺悟一般人沒有,就算有那個年紀家人也不會任其漂流。 普通的我們,慢慢的長大,也慢慢的活著,有許多人有幸沖破了,有些人仍在探索,而也有人放棄了追求。 有天,春光大好的下午,在廣場喂鴿子,偶遇一個八十歲仍穿著棕色西裝的老人,他坐在石階上,聽有聲小說。 他的自行車放在他的旁邊,里面還裝著一塑料袋玉米粒。 他慢慢的用手撒著玉米,優哉游哉的看著周圍的風景,我們閑聊了一會兒,他聽說我是寫作的,那雙充滿故事的眼睛里發著溫潤的光。 好好堅持吧,年輕人。 其實人生很簡單,無非就是溫飽之后仍有追求,現在不像我們那個苦難的時代啦,只要努力就有無數種選擇! 只要堅持最終肯定有收獲。 我聽著最樸素的道理,竟感覺不到一絲絲的教條和刻板,相反,從中有一種淡淡的感動和覺知。 我們都說世間有因果,殊不知,世間還有另一個叫“果因”法則,其實很多事都是有征兆的,你的起心動念里就有了結果,但因為粗拙的敏感度忽略了它。 所做的一切早已有了答案,求證自己不去后悔,你做了當下就是果。 從結果推導,我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將因完成。 一個理性、感性兼具的人,時常把自己抽離出來去觀察自己,觀察世界,也要對自己的命運有一定的預知,這就要多讀讀歷史和人物傳記,清明后再去勇敢的堅持想必是最好的姿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