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耕文明之源—磁山文化 張海江 磁山文化,是一種以筒形直壁盂和鳥頭形支腳為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大體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階段,分布于太行山東麓的冀南豫北地區,因最早發現于武安市磁山遺址而得名。 磁山遺址,位于磁山二街村東1公里處南洺河北岸的濱河臺地上,北距武安城區17公里,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72年興修水利時發現,1976年以來經多次發掘,揭露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發現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糧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余件,還發現大量走獸、飛禽、魚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葉樸、碳化胡桃等動植物標本。經測定其年代最早達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農業、飼養業和地下儲糧技術的發明,儲糧窖穴的發現是全國乃至全世界考古以來發現最多的糧倉,可謂“天下第一糧倉”。作為北方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磁山文化的發現,修正了世界農業史中對植粟年代的認識,將其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的出現,使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種谷養畜新紀元,開啟了粟作農業的先河,奠定了早期中華文明的歷史基礎。尤其農作物黍、粟和家雞遺骸的發現,堪稱遠古時期的震世絕響,這充分說明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飼養家禽、家畜,并從事漁獵、采集等活動,過著定居生活,在我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出土文物特點,有以鳥頭形支腳和大口直腹平底盂為代表的陶器群,有短足的石磨盤和圓柱狀的石磨棒為代表的石器群。其中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比較多,體現了磁山文化的原始面貌。磁山遺址黍粟的出土,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發現,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粟遺物的發現修正了國際專家認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論點,把我國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國磁山才是粟的發源地。在這里先后發掘出88個儲糧窖穴,庫存已炭化的黍粟共約14萬斤。說明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黍粟一類的耐旱作物已在這里廣泛耕種,形成了我國北方最早的農耕文明。“磁山文化”的發現,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雞的最早養殖地,陶器最早制作地。正是勤勞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8000多年前創造了承前啟后的輝煌,人類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舊時代,開創了農耕文明的新紀元,這在中華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撫摸著遺址上的表土,隱約之處你可以“看到”我們磁山先民在遺址修筑房屋,把一年下來有所剩余的黍、粟,成熟收獲下來的野果等許許多多食物,糧食放到窯穴中去,盡管遺扯被歷史塵埃封存了8000多年,但通過已挖掘出土的抗穴。房址,糧食窖穴………仍可感受到磁山先民改造自然,挑戰自然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通過先祖留給我們的遺跡,使我們發出許多思考。 這個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新石器早期研究的空白,是我國北方重要原始的文化類型。為研究原始社會氣候、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多種學術問題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磁山文化對遠古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價值頗高,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命名為“磁山文化”。磁山文化的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考古學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一度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磁山文化之所以能震撼世界,不僅因其數以千計、品種齊全的陶、石、骨、蚌器及以糧食窖穴為主體的生活遺跡,在新石器時代諸文化中獨樹一幟,為研究該遺存的文化內涵、發展水平及與各文化間的交流或發展關系提供了依據和線索;更主要的是,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物不僅證明了磁山文化時期磁山的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制陶業等領域有了較高的水平,而且編織業、紡織業、藝術品生產、宗教崇拜等方面也都有了原始的體現。 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中華世紀壇,沿圣火廣場北面臺階而上,一條長262米用青銅鑄成的甬道中央3米寬的青銅板由南向北攜刻著距今300萬年前人類出現到公元2000年的時間紀年,凝練的文字記述著中華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重大歷史事件。漫步甬道,猶如穿越漫長的時間隧道,體味中華民族的風雨滄桑和輝煌歷程。在公元1973年這塊銅板上,赫然標示著“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磁山文化遺址”。 磁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東方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精彩紛呈、蔚為壯觀,這是武安人民對世界的卓越貢獻。 磁山文化是邯鄲燦爛文化的發端,在綿延8000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建市史的發展中,這是我們獨有的寶貴資源、難得財富,是邯鄲這座城市的“根”與“魂”,是邯鄲參與發展競爭的“名牌”和“無價之寶”。總之,磁山文化不僅是邯鄲先民留給我們的一塊“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文明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我們將把它保護好、弘揚好,使其不斷發揚光大! 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作者,申禮成 張海江 磁山又名紅山,屬太行山余脈,小摩天嶺終止于南洺河北岸,海拔427米,是我國著名的鐵礦山之一。由于鐵礦石裸露地表氧化赤鐵礦及半假象赤鐵礦而呈深紅色,故有“紅山”之稱。盛產礦石,多為磁性,能引針不墜。據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據《古礦錄》記載:《明史地理志》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庇帧睹饕唤y治》稱:“磁州武安縣西南有磁山,產磁鐵石。”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里,上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磁從石從玄,茲乃二玄,色黑。 這是一座神奇的山,二千年前的古地理著作《山海經》描述過它。 這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天然磁磁鐵礦,人們開采這兒的磁石,做成指南針,用以指示方向。 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發明之一。沒有它,大概就不會有鄭和下西洋,不會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不會有麥哲倫環繞地球的航行。 這座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做出了貢獻,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交通交流做出了貢獻。而正因為太行山中段的這座山嶺蘊藏著豐富的磁石,所以被人們自古知名人稱作磁山。 這座山嶺所在的州,被稱作磁州。近代以來,改稱為磁縣,隸屬河北省邯鄲市管轄。 我國古代從磁石到指南針的應用,有過漫長的認識過程。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磁石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像是母親慈祥地撫摸著她的兒女,所以當時把磁石叫做“慈石”。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俄n非子·有度篇》明確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名”可見,司南在韓非子之前已經出現了。 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么樣子。現在不得而知。漢代司南的形制和使用方法在《論衡·是應篇》中有所敘述:一把小勺,安放在地盤上,小勺靜止時,勺柄指向南方。后人根據這個資料和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制成了漢代司南模型。小勺是由天然磁體磨制而成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外力撥動勺柄,勺體即以球面頂端為圓心在地盤上旋轉。地盤用銅做成,內圓外方。中心圓的圓面也磨得非常光滑,盡量減少勺體與地盤的摩擦,以保征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部列八卦、天干(缺“戊已”)地支和二十八宿,除重合的不主外,共標出二十四個方位。當小勺靜止時,可以很方便地讓人識別所指示的方向。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用磁石磨針鋒,說明那時已經掌握了人工磁化的方法。當時制造人工磁體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把鐵片剪成角形,放在火里燒紅,趁熱平出,順南北放向放置地面,冷卻后因受地磁感應帶有磁性;另一種方法是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因傳磁而有了磁性。當時有四種不同裝置的針型指南針,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懸法是把一根磁針用單絲粘住,懸在木架上,針下則安下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能指示南北。沈括在實驗縷懸法指南時,多次發現磁針并不是指示正南正北,而微偏西北和東南,從而發現了地磁偏角——地球南北極連線與地磁南北極連線交叉構成的夾角。水浮法指南針是把磁針橫穿燈掌心,放在水碗內,利用燈草的浮力和水的滑動力,磁針則指示南北??|懸法指南針轉動靈活。在指導方位上準確性較高,但使用時不能有風,物體不能晃動,有許多限制。水浮法指南針漂浮水面,能相對保持磁針的水平和穩定,比較實用,正是這種指南針,首先應用于航船事業。 我國是最早把指南針應用于航海的國家。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又加速了指南針本身的發展。南宋時期,開始把磁針與分方位的裝置組裝成一個整體,叫羅盤,古代則有不同的名稱,或曰地螺羅,或曰針盤,還有子午盤、定盤針、經盤的。元朝時期,還造成了立針式的指南工具——指南龜和指南魚,在木刻的龜、魚腹部安裝磁體,下面立針支撐。它們的優點是以立針代替水浮,缺點是仍未與劃分方位的裝置配合成一個整體,使用不很方便,但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在十二世紀以后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 磁山,指南針的故鄉。指南針的民明起源于什么年代?由什么人發明?至今還是一個謎。在磁山文化這部大百科全書,歷史經典中,也許會找到它的答案。“磁山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專家的目光。 磁山,指南針的根,指南針的源 指南針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其始產于何地,學術界既無定論,也無爭論。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判斷,其產地當在武安。在四部古籍中有關于磁針的記載:一是《韓非子》記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二是《鬼谷子》記載“其察言也不失,如磁石之取針”,“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三是《管子》記載“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即鐵礦)”。四是《夢溪筆談》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自殷商、戰國時期,形成了以今安陽為中心的文化圈,上述諸人,韓非子系韓國人、鬼谷子是鄴人(今臨漳)活動 在今云臺山,管仲系齊國人,在邯鄲東,基本都在此文化圈中。而在此圈中有磁石者唯有武安磁山一處?!秹粝P談》的作者系沈括。他曾視察經西路,到過磁州,上述記載即為其所目睹。在《隋史》有皇帝車駕出行,有“指南司方”及武安有“磁石山”的記載。正因為在隋代時,磁山已非常著名,而將州定為磁州。磁州又為當時全國磁石的集散地。故此推斷,磁山是指南針的故鄉。 張海江作品展示區:點擊以下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