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具有“三反”特點,即反套路、反刷題、反死記硬背!
近日,有不少家長問穆老師,反套路,是不是意味著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答題了?沒有固定答案束縛了?
對于這個問題,穆老師就來簡單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穆老師認為,所謂的套路,一般指固定的答題格式或模式,這種模式不是某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一群教育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碰撞出來的結果。
但是,因為我們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再加上語文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所以到目前為止,全國沒有一套權威的答題模式著作。
穆老師研究中高考答案十幾年了,發現不同省市地區對某一題型往往會有不同的答題思路偏向,即便是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年份,也會出現不同的解題技巧。
歸根到底,還是命題人的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決定了試題的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也決定了學校老師的教學方法。
老穆認為,反套路,反的是刻板的答題模式,但解題思路的大方向還是不變的。
試想一下,倘若什么都變了,那參考答案還具有說服力嗎?是不是所有考生的答案都有理呢?
穆老師認為,反套路命題的大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知識點精細化;另一個就是考點含蓄化。
我們今天著重來講解“知識點精細化”。
知識點精細化,是指命題人在考點設置上不設難度,讓你一眼就知道是某個考點,但是,命題人卻要求考生對考點背后的知識點必須要有深入的理解,不流于表面,不囫圇吞棗。
比如今年新高考1卷中的小說閱讀——卞之琳的《石門陣》,兩道主觀題分別考查學生“反復的效果”和“物象的含義”,考點非常明確,不設障礙。
說句實話,這兩道題對久經考場的學生而言,真的是再熟悉不過了,就連初中的考生都知道,也做過。
那么,考點如此簡明的試題,考生是不是就很容易得到滿分了呢?
非也!老穆認為,越是考點簡明的試題,就越要求考生對知識點有精細化的理解,同時還要考生掌握答題思路的大方向和讀懂文章的內容,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來,穆老師就通過新高考1卷中《石門陣》的“反復效果題”的講解,讓大家透徹理解知識點精細化。
試題: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文章內容,見下圖:
這是一道考點明確的試題,考查學生對反復修辭手法的掌握情況。
何謂反復?
反復,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詞語或句子重復出現,以達到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的修辭方法。
反復,既有直接反復,也有間隔反復,對于反復手法的效果,我想,大多數學生都停留在“強調”上。
如果只是這樣,很難答好題,更別提得滿分了。
老穆認為,我們在回答此題時,要做好三步:
第一步,找出王木匠講石門陣時運用反復手法的詞句。
穆老師認為,這一步是“知識點精細化”的考查,考查學生對“反復”概念的理解,如果考生只知道直接反復,卻不知道間隔反復,那么就難以答好題了。
直接反復:如“來了!來了!”,“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糟了!糟了!”
間隔反復: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又如“向左看:石頭門;向右看:石頭門。”
第二步,結合文章內容,從“親(諧音情)手 還(諧音環)主人”等角度進行思考。
在高考前一天,老穆還曾錄制視頻跟大家強調過,凡是遇到作用或效果題,我們都可以從“人物、環境、情節、結構、情感、主題、手法”等角度來思考。
穆老師想說,這一步是答題思路的考查,如果考生沒有清晰的答題思路,又怎能答好題呢?
【1】人物方面:運用反復的手法,既可以凸顯出王木匠擅長講故事的特點,又能表現出故事中日本兵的形象特點,同時還能調動聽眾的好奇心,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讓聽眾跟著王木匠的節奏走。比如文章中“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
【2】環境方面:強調石門陣到處都是石頭,渲染出一種緊張的作戰氛圍。如“向左看:石頭門;向右看: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3】情節方面:運用反復的手法,能夠讓故事內容扣人心弦,讓情節緊張跌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
【4】情感方面:表現出王木匠對石門陣所展現出來“威力”的贊揚和滿意之情,同時也表現出對日本鬼子的厭惡之情。比如“向左看:石頭門;向右看: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再如“糟了!糟了!”
第三步:根據分值及答案要點的重要程度,選出最佳答案要點。
穆老師認為,由于本題只有4分,所以我們從人物、情節和情感三個角度答題即可確保得滿分。
同學們,看完穆老師的講解后,你是不是有所頓悟呢?
試題反套路,并不代表試題沒有思路。
試卷反套路,也并不意味著孩子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答題,還是要按照試題本身的答題思路去答題,否則,難以得到分數。
穆老師反對刻板式的答題模式,但并不反對考生掌握答題的思路。
最后,老穆想說,套路的盡頭是無套路,如果你連最基本的套路都不知道,談何反套路呢?
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