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魚叔看到一則新聞,嚇了一跳: 去年一年,有超過15億個廢棄口罩流入了海洋。 
不少人可能對此沒有概念。 魚叔給你個數據: 15億個口罩,相當于5千多萬噸塑料垃圾。 這將會造成兩種危害。 一種是直接性的。 被動物誤食,堵塞食道,或纏繞住動物四肢,導致其受傷、死亡。 去年9月,巴西一處海灘上就發現了一具企鵝尸體,它的胃里有一只廢棄的N95口罩,死因則是消化系統被堵塞。

另一種是間接性的影響,其潛在危害更嚴重,更廣泛。
由于一次性口罩的主要材料是熔噴布,是一種極細的聚丙烯纖維。 不僅在環境中分解周期非常長,而且會比塑料袋、外賣盒等釋放出更多的微塑料。 微塑料肉眼難以辨清,相當于「海洋中的PM2.5」,將在300~400年里長期存在,隨魚類攝食進入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類體內。 
兩年前,在一頭死亡鯨魚里發現大量塑料
顯然,由于新冠疫情而產生的大量廢棄口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海洋污染物。 必須盡快得到重視,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理與防護措施,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我們常說,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僅如此,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也能夠讓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美好的瞬間和神奇的奧秘,激發著人類探索未知的熱情。
今天,魚叔就向大家推薦一部高分紀錄片。 在B站上熱度極高,達到了1000多萬播放量。 在豆瓣上,也飆到了9.5的超高分。 
看完它,你一定會對海洋這個藍色世界更加熱愛。 《追蹤海洋巨獸》 Chasing Ocean Giants 

即便到了今天,許多海洋生物還是會讓人嘖嘖稱奇。 比如,一頭頭巨大的抹香鯨筆直地懸立,在海中小憩。 它們為何采用這樣古怪的睡姿? 
或者,數百條蝠鲼盤旋而成一陣「龍卷風」,在海中覓食。
它們為何形成如此奇特的進食方式? 
為了揭開這些壯觀場面背后的奧秘,本片導演帕特里克決定親自尋找答案。 他曾是一位華爾街律師,因為無法抑制對海洋世界的癡迷,不惜辭去了高薪工作,成為一名自由的深海探險家和紀錄片導演。 因為常年跟「海洋巨獸」相伴,又被人稱為「鯨語者」。 在這部《追蹤海洋巨獸》中,他將帶領我們超近距離地觀察巨獸的行蹤與習性。 
有多近? 近到懟著抹香鯨的大臉,一頓狂拍。 
近到深入蝠鲼群的中心,與之同游。 
近到踏進鯊魚群的棲息地,屏息窺視。

魚叔敢說,這絕對比砸上十幾億拍出來的特效大片,還要刺激,還要震撼!
先讓我們來看看座頭鯨。 相比其他鯨類,座頭鯨身長較短,但一般也有13~15米長,特征是有一對超長的胸鰭。 它最具特色的,當屬躍出水面的優雅身姿。
重達十幾噸的座頭鯨,會突然從水下飛出來,縱身一躍,再翻身拍向海面,濺起巨大的浪花。 場面壯觀極了。 
不過,對于這么一個龐然大物,躍水一次都要消耗極大的能量,而有時它們還會頻繁躍出。 為什么它們要這么做? 目前,雖然沒有明確解釋,但科學家的推論是,座頭鯨是通過撞擊水面產生聲音以向同伴傳遞信息。 可能是為了相互交流,也可能是以此展示自己的力量。

座頭鯨還有一樣令人無比著迷的,就是它那復雜而美妙的叫聲。 幾千年前,在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就有記載,稱這叫聲為「海妖之歌」,神秘又魅惑。 尤其到了夜間,聲音會明顯提高,每一次「吟唱」都會持續很久很久。
而且傳播范圍很廣,在海中可以達到32千米遠。 
至于為什么到了夜間就會提高音量,目前也沒有答案。 為了尋找真相,帕特里克決定冒一次險—— 在晚上下海尋找座頭鯨。 
與鯨同游,即使是在白天,也要小心翼翼避開。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那巨大的鰭拍到。
更別說晚上潛水跟蹤了。 
而且夜晚視線不足。 為了避免對海底生物產生影響,只能打開近紅外光拍攝,但這種光肉眼又看不到。 
抹黑找到座頭鯨,幾乎比登天還難。 大部分時候,帕特里克能在水中清晰地感受到座頭鯨傳來的聲音,但愣是看不到它們在哪兒。 只聞其聲,不見其鯨。 
就在節目組快要喪氣離開時,奇跡發生了。 一只像「白色幽靈」一般的座頭鯨緩緩地從身邊游過。 吟唱著,愜意又悠然。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人在晚上拍攝到水下唱歌的座頭鯨。 這些來之不易的珍貴畫面和聲音數據,或許能為科學家找到解答的鑰匙。
當然,它也可能帶來更多的謎團。 

海洋巨獸讓我們感到驚艷的,不只是它們的身形與習性。 還有超乎想象的智商,比如虎鯨。 它們高度社會化,掌握著令人驚嘆的捕獵技巧,還擁有非常復雜多樣化的交流方式。 被許多科學家們認為,是僅次于人類智慧的生物。 
虎鯨的捕食方式非常具有組織性。 它們先集體行動,相互配合,共同驅趕一大群鯡魚。 讓魚群越來越多,越來越密。 
接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指派一頭虎鯨進入魚群。 尾巴用力一拍,將二三十條鯡魚擊暈,浮上海面。 這時,另外一頭虎鯨就會過來進食。 如此往復,最終個個都能吃飽。 
在捕獵時,偶爾還會遇到其他鯨類過來「蹭飯」。 虎鯨也有對策。 它們利用體型上的差距,改將鯡魚群驅趕到淺灘區。
徹底排除了體型龐大的鯨類,與它們爭奪食物。 
它們幾乎不畏懼任何大型海洋生物。 會組團攻擊比自己大得多的弓頭鯨; 會利用退潮,游到海灘上抓捕海豹; 就連兇猛的大白鯊也不是它們對手,甚至還有可能成為虎鯨的盤中餐。 對于虎鯨來說,最大的競爭對手并非其他魚種。 而是人類。 
人類漁船的出現,會徹底打亂虎鯨的節奏。 大量的魚群被漁網撈走,導致虎鯨過去的捕食方式不再適用。 聰明的虎鯨沒有讓這種缺食的狀況持續太久。 它們很快對捕食方式做出了調整。 新策略聽起來非常簡單——撿漏。 仔細一想,也對。 人類的捕魚方式其實就是模仿了它們:找魚、撒網、等待、收網…… 如今有了現成的捕魚網,就不用自己費勁趕魚了。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隨著漁網拉緊,魚泵開啟,巨大的轟鳴聲,就像是開飯鈴。 虎鯨開始一個接一個浮現水面,集體變身「干飯機器」。 
虎鯨從主動捕食變成了伺機進食。
反過來利用人類的捕魚行為,完成自己的捕獵。 這觀察,這智商,真不愧是海洋里最出色的捕食者。


可惜,海洋生物再聰明,也必須面對日益惡劣的海洋環境。 在人類的影響下,大部分海洋生物都處于非常糟糕的生存狀態。
即便是智商極高、幾乎沒有天敵的虎鯨,也難以避免。 偶然的擱淺是自然現象,但大量的擱淺,卻是源于人類制造的強烈噪音。幾乎所有的鯨魚都是依靠聲吶定位,尋找魚群,判斷方向。而一艘艘輪船帶來的噪音,對于鯨魚無疑是致命的干擾。另外,過度捕殺曾經也對鯨魚造成了極大危害,比如抹香鯨、座頭鯨等。好在,1986年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嚴格禁止商業捕鯨,才讓鯨類數量逐漸回升。目前,我國除了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外,其他鯨類均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捕殺被明令禁止了,但海洋垃圾依舊會成為殺死魚類的兇器。在紀錄片《塑料海洋》中,還提到了另一個駭人聽聞的信息: 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被傾瀉到海洋中,70%的海洋垃圾會沉入海底。照現在這個勢頭,預計到2025年,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將是現在的10倍。就像魚叔開頭所說,光是一次性口罩,一年都有15億的量進入大海。還記得魚叔兩個月前推薦的一部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嗎。 片中提到,疫情封鎖期間,全球海運交通在三個月內下降了17%。母鯨可以盡情離開幼鯨去遠處捕食,不用擔心后者遭遇危險。在沒有人類的活動下,他們反而獲得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很多人在談論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的時候,總會發出一個疑問:保護自然,保護動物,是為了維持一個生態的平衡,也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不過,魚叔今天不想給出這么理性的回答,因為這實在顯得我們過于生硬,冰冷。 但凡是看過大海的壯闊,海洋生物的美麗和神奇,誰都會情不自禁地希望這樣的美好延續下去。 其實,我們人類只要稍稍做出一點讓步,扼制一下垃圾的排放,就可以讓海洋動物過得更好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