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誕節這個特殊的節日里,你的餐廳今天應該爆滿了吧?在不斷忙碌的時候你也要多注意身體,照顧好自己,祝大家圣誕節快樂…… 今天給大家講解的是八大菜系之閩菜! 導語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常以福州菜和廈門菜為基礎。后來發展中形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福州菜包括泉州、廈門菜,菜肴淡爽清鮮,重酸甜,講究湯提鮮,閩南菜包括漳州一帶,講究作料調味,重酸辣:閩西菜包括長汀及西南一帶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為山珍,帶有山區風味。 閩菜的發展歷史 閩菜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本地的自然資源。烹飪原料是烹飪的物質基礎,烹飪質量的保證。福建位于我國東南隅,依山傍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 地理條件優越,山珍海味富饒,為閩菜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當地勤勞的祖先,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為后代創造、選育、聚集了豐富多彩的烹飪原料這里四處盛產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龍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譽滿中外。 福建不僅常用烹調原料豐富多彩,而且特產原料也分布廣泛:廈門的石斑魚、長樂漳港的海蚌、建寧蓮子、連城地瓜干、上杭蘿卜干、永定菜干、武平豬膽干、寧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長汀豆府干等,品種繁多,風味迥異,享有盛名。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福建人民經過與海外、特別是南洋群島人民的長期交往,海外的飲食習俗也逐漸滲透到閩人的飲食生活之中,從而使閩菜成為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 閩菜的流派 福建菜擁有福州、閩南、閩西三路不同的技術和風味。 福州菜,是閩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也在閩東、閩中、閩北一帶廣泛流傳。其菜肴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于酸甜,湯菜居多。代表名菜有:“佛跳墻”、“煎糟鰻魚”、“淡糟鮮竹蟶”、“雞絲燕窩”等。 閩南菜,盛行于廈門和晉江、龍溪地區,東及臺灣。其菜肴具有鮮醇、香嫩、清淡的特色,并且以講究調料,善用香辣而著稱。代表名菜有“東壁龍珠”、“炒鱟片”、“八寶芙蓉鱘”等。 閩西菜,盛行于“客家話”地區,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以烹制山珍野味見長,略偏咸、油,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代表名菜有:“油燜石鱗”、“爆炒地猴”等,具有依厚的山鄉色彩。 閩菜的風味特點 閩菜的烹飪有四個鮮明的特征。 其一,刀工嚴謹,入趣菜中。 福建海鮮珍品有柔軟、堅韌的特性,非一般粗制濫造可獲成效,這就決定了閩菜刀工必具嚴格的章法。閩菜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稱。如"雞茸金絲筍",細如金絲的冬筍絲,與雞茸、蛋糊融為一體。食時,雞茸松軟,不拖油帶水,尚有筍絲嫩脆之感,鮮潤爽口,芳香撲鼻。閩菜的刀工立意決不放在華而不實的造型上,而是為"味"精心設計的,沒有徒勞的造作,也不一味追求外觀的艷麗多姿。 其二,湯菜居多,滋味清鮮。 湯菜在閩菜中占絕對重要的地位,它是區別于其他菜系的明顯標志之一。這種烹飪特征與福建豐富的海產資源有密切的關系。從烹飪與營養的觀點出發,閩人始終把烹調和確保質鮮、味純、滋補緊密聯系一起。在繁多的烹調方法中,湯最能體現菜的本味。因此,閩菜的"重湯"或"無湯不行",其目的皆在于此。如"雞湯氽海蚌",系用湯味純美的三茸湯,滲入質嫩清脆的海蚌之中,兩相齊美,達到眼看湯清如水,食之余味無窮的效果;純美的湯,為閩菜風味增添了誘人食欲的美妙韻律。 其三,調味奇異,甘美芳香。 味美可口是人們對菜肴的共同要求,善于調味是閩菜特色之一。閩菜的調味,偏于甜、酸、淡。這一特征的形成,也有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甜去腥膻;巧用醋,酸能爽口;味清淡,則可保存原料的本味,并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享有盛名。 其四,烹調細膩,豐富多彩。 閩菜烹調方法多樣,不僅熘、燜、氽等獨具特色,還擅長炒、蒸、煨方法。閩菜"響玲肉",呈淡黃色,質地酥脆,略帶酸甜,吃時有些微響,故稱響鈴肉;這些菜肴,在外地的福建人都親切地稱為家鄉風味,成了維系家鄉感情的紐帶,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的煨制菜肴,具有柔嫩滑潤,軟爛葷香,馥郁濃醇,味中有味,食而不膩的誘人魅力。聞名中外的"佛跳墻",是清朝后期福州"聚春園"菜館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文人"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的佳名,恰當地贊譽了煨菜之冠"佛跳墻"。這一名菜,葷香四溢,味道醇厚,歷經百年,海外游客紛至沓來,以品嘗這個美饌佳肴為一大快事。 閩菜中的素菜也有其獨到之處。廈門"的南普陀寺的素菜,嚴守佛家傳統的食谷條規,善于將純素的原料,烹出多彩多姿、風味各異的美饌佳肴,不僅賜人以口福,而且給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如"羊月沉江"、"絲雨孤云"、"南海金蓮"等名菜,菜名既寓意貼切,又客觀反映了菜肴的色、香、味、形。無怪乎激起名人學士、詩人畫家的無限感慨,為之題書吟詠。福建素菜聞名中外,飄香四海,吸引著八方游人紛至沓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