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房車游﹌﹌﹌﹌﹌﹌﹌﹌﹌﹌﹌﹌小相嶺,又名小相公嶺,位于喜德、冕寧、越西三縣交界處,屬大雪山支脈,北通石棉,南達西昌,綿延數百里。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文昌帝君張亞子又是誰?真的孤陋寡聞了。傳說有“北孔子、南文昌”一說,與孔子并列,非凡人也。亞子倡義舉、勸進學,重禮儀、守德行,行善事、盡忠孝;孔子倡勤學、導仁政,薄賦斂、重教化,舉賢才、慎刑罰;亞子庇佑學子,魁星點斗;孔子博學好禮、誠信為懷;亞子悲天憫人,孔子為政以德;一個是天上的文曲星,一個是人間的圣賢人。張亞子,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屬于傳說人物,本是蜀人張育與亞子兩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靈。后來,成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舉考試。越西縣氣候屬西昌巴塘亞熱氣候區,天氣涼爽,雨量充沛,四季不太分明。氣候受地形影響,夏秋濕潤涼爽,冬春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13.3℃。零關古道,古稱5尺道,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組成段,縱貫涼山州越西縣境南北,故越西縣曾有"一線通南北"之稱。“零關古道”有“丁山橋”、摩崖石刻,“零關”等遺跡。“丁山橋”建于明朝以前,“零關”屬清代古跡。零關古道北由大渡河畔的甘洛縣境入境,南至小相嶺出境,全長350千米,寬1余米,路面全由石坂鋪墊而成,也有少數段為土路連接。古道只能通行背腳、挑夫、馱馬。整條古道蜿蜒曲折,地勢險要。有的關口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為兵家爭奪之要沖,沿道現尚存有哨所遺跡。是蜀人司馬相如受命出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時,史書所載"通靈關,橋孫水,以通邛都"即指此處。亀城印象:站在山上居高遠眺,越西石城酷似一只正在爬行的烏龜,城南為龜頭,城北為龜尾,所以人們便稱越西石城為“烏龜零關古道名字的來歷:(1)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大約在今天涼山地區(比現在的范圍還大)設越嶲郡,郡治在西昌。越嶲郡領十五縣,其中有闌縣和零關縣。大渡河以南到越西縣新民鎮屬闌縣,新民鎮到小相嶺,包括普雄、申果莊等屬零關縣。漢代中期零關縣并入闌縣,范圍在大渡河以南小相嶺以北,基本上是越西從漢代到解放后兩千多年來的管轄地。解放后,劃出了安順場、洗馬姑等地區為石棉縣管轄;大樹堡、河南站劃入漢源縣;海棠、田壩、廖坪等地屬甘洛縣。(2)“南方絲綢之路”,漢代開通為官道。《史記﹒司馬相如傳》記載:蜀人司馬相如奉使首通西南夷,“通零關(越西小相嶺),橋孫水(安寧河孫水關),以通邛都(西昌東南)”。司馬相如從成都出發,向南過大渡河,開通零關道,在孫水河上架起橋梁,道路一直通達邛都。零關道因零關縣而得名,零關道在漢代是指零關縣境內的道路。(3)后來,人們把從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的這段古道稱零關道。現代學者又把從成都經邛崍、雅安、漢源、越西、西昌、攀枝花、大姚、大理這一段古道擴展為零關古道,稱“南方絲綢古道”西線段。零關古道在云南大理與“南方絲綢古道”東線段(又叫五尺道,即從成都出發,經宜賓、昭通、曲靖、昆明,到大理)交匯后,再通往保山、騰沖,進入緬甸、泰國,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成都到云南、緬甸、印度及歐洲的這條國際商道現代史學家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古道縱貫越西縣南北,在縣境內全長近150公里。(4)零關道在不同時期,叫法不同,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秦獻公時稱“牦牛道”。漢代設置零關縣,“牦牛道”由此更名“零關道”。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在境內設清溪關,零關道更名清溪道。唐后又復稱零關道。普雄河、越西河、漫灘河是縣內水能資源主要河流,其中普雄河水能蘊藏量為9.07萬千瓦,可開發量3.624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20.2%;越西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314萬千瓦,可開發量5.026萬千瓦,占全縣總開發量的28.9%;漫灘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3.123萬千瓦,可開發量8.291萬千瓦,占全縣總可開發量的46.25%,涼山州尼日河漫灘水電站項目: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由越西縣浩泰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電站主要由首部樞紐、引水系統和廠區樞紐等建筑物組成,安裝3臺2.5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5萬千瓦。尼日河干流全長136km,流域面積4084平方公里。發源于喜德縣東之力比少哈山(山峰海拔3419米),上游喜德境內稱尼日波河;越西河褲檔溝出口與越西河匯合口以上稱普雄河,河谷較為開闊,水流平緩;匯合口以下稱漫灘河,進入峽谷區;甘洛境內呷日段稱果覺河,甘洛縣城以下稱尼日河。在甘洛縣黑馬鄉東部尼日附近匯入大渡河。尼日河最大洪水流量1800秒立方米,枯水季最小流量18.2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17秒立方米,徑流量38.35億立方米,主要由降水補給。由于山高溝深、河流縱橫、落差極大(落差達1960米),尼日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一條河流弄出那么多的名字,尼日波河、普雄河、漫灘河、果覺河,再加大名“尼日河”,小名“牛日河”,怪哉彝族諺語“石沉水塘不回還,人到甘洛不回還”,形象地刻畫了舊時甘洛的雙重個性,山兇水險、交通阻塞、部落林立,人一旦進入便勢難生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一旦搬進便不愿遷出。彝族諺語“漢族首都大,彝族甘洛大”,則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甘洛在涼山乃至整個彝區的知名度。抬頭觀瞧,一水泥大壩擋在前方峽谷中。瀑布溝水電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和涼山州甘洛縣境內,“自駕房車,環游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