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和西方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也有所差異。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中國人習以為的事情,在西方人看來可能匪夷所思。比如中國人非常看重“孝行”,在父母年邁后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但西方人卻講究獨立,從18歲后便脫離家庭,父母年老后子女也沒有贍養的義務。而在中國人看來是傳統美德的“孔融讓梨”,在西方人眼里卻成了反面典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聽爆史君給大家慢慢道來。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首先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孔子的二十世孫。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拿來了一筐梨,讓孔融和兄弟們吃,結果孔融選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奇怪地問:“你為何要挑個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因為我年紀最小,所以應該拿個最小的。”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事得到大家的廣泛稱贊,家族長輩也因此對他青睞有加。而孔融讓梨的精神,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傳揚。但同樣的故事,到了西方人眼里,卻成了反面典型。那西方人又從“孔融讓梨”的事件中看出了什么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西方的約翰爭梨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邀請他們談談對母親的印象。其中兩人的回信讓他印象深刻。 一位罪犯在回信中寫道:在我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但大小不一。有一個蘋果又紅又大,我非常想吃,但我還沒開口,弟弟便搶先把話說了出來。沒想到母親責備他:“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只想著自己。”我見狀,立刻改口道:“媽媽,我選那個最小的,把大蘋果給弟弟吧!”媽媽對此非常高興,把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學會了撒謊、打架、犯罪,只要是我想得到的東西,我都會不擇手段。 拿蘋果的媽媽 而成功人士的回信中則寫道:小時候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然后將最紅最大的那個舉在手中,問我們:“你們誰想得到它?”我的兄弟姐妹們都表達了想要得到的想法。于是媽媽制定了規則,將門口的草坪分成三塊,一人一塊進行修剪。誰剪得又好又快,誰就能得到大蘋果。因為我干得最快,所以我得到了那個蘋果。 西方孩子 東西方思維的不同從上述兩人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有明確規則的“明爭”,比“暗斗”要對孩子有教育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大人充當裁判,讓游戲往更公平的方向發展。而西方人之所以不提倡“讓”,就是因為它壓抑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學會了“撒謊”,導致孩子過早地接觸了不良信息。原本孩子想選擇大蘋果,但為了贏得大人的青睞,他們違背本心選擇小蘋果。或者孩子本來就不愿意吃蘋果,但為了顯得自己大公無私,選了個小蘋果。 孔融讓梨 除此之外,西方人認為,多子女的家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但讓一個4歲的孩子去分梨,顯然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大人應該承擔起責任,制定公平的規則,誰拿大梨、小梨并沒有標準答案。如果孔融拿到的是小梨,那父母給他兩個或三個就好了,整體要與其他孩子保持相同。這樣就不會對任何一個孩子有所虧欠,讓不會讓任何人受委屈。 孔融讓梨 在一些國人看來,西方人根本不懂中國人“謙讓”的傳統美德。他們更喜歡直來直去,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但若人人都自私自利,不懂得克制,那世界上豈不是多了許多無故的爭端?當然,每種文化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我們也無法說誰好誰壞,只要用心去做好自己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