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寧波的婆媳普遍處得不錯? 答案三個字——拎得清。 雖然在雙方父母坐下來商量兒女婚事的時候,婆婆都會對親家說把媳婦當女兒,其實雙方心里都明白,這個只是口頭客氣客氣,兒媳就是兒媳,再七十二變也變不成女兒。 因為彼此期望不高,所以失望也很少。 客氣,對,就是婆媳之間相互客氣。 兒子結婚了,但寧波婆婆很少有認為兒媳娶進來就是婆家人,就該受自己指揮,就該在婆家干這干哪,寧波婆婆比較明白,兒媳是和自己的兒子組成一個新家,而這個新家確確實實不是公婆的家。 兒子媳婦鬧點矛盾,聰明的媳婦去找婆婆告狀,聰明的婆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站隊兒媳,因為寧波婆婆普遍認同“兒子自己生的,罵幾句沒關系;兒媳沒血緣,講了要招怨”。 兒子一個人回父母家吃飯,冰箱里隨便挖幾個菜,爹媽吃啥臭小子就吃啥;兒媳一道來,阿公老頭大清早就要去菜場了,阿拉媳婦要吃皮皮蝦,阿拉媳婦歡喜野生河鯽魚?蔥……矮油今天基圍蝦也不錯哦……盛情款待兒媳是因為知道兒子在丈母娘家也有同樣待遇。 寧波婆婆對兒子媳婦付出多、索取少,按說婆婆要心理不平衡吧?還真沒有,因為岳父母對女兒女婿也是付出多、索取少,兩親家一比較,平衡了。 寧波的兒媳對公婆雖然不愛親近,但是不會小器。比如會陪親爸媽去旅游,也會給公婆報旅行團,于是,又平衡了。 寧波婆婆很拎得清的一條是不認為兒媳有責任有義務侍候自己,換句話說她們不擺傳統婆婆的譜,對于兒子媳婦的小家庭,她們愿意出錢出力,但很少去指手劃腳。 寧波婆婆最拎得清的一條是和兒子媳婦分開住(當然也有少數因各種原因同住的)。 寧波婆婆自己可以在家把老頭使喚得團團轉,心底里就看不得兒子被兒媳使喚,可哪有兒媳不使喚兒子的,所以不住一起,眼不見為凈。 何況大家生活習慣不同,更何況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 不同住,真的是破解千古婆媳難題的良方——因為不用天天碰面,少了許多產生矛盾的機會,偶爾有什么不滿的情緒忍忍也就過去了;因為獨立居住,所以兒子很快就會成長為丈夫和一個合格的奶爸,自覺承擔起部分家務。 這里要夸咱們寧波男士一句——你們橫行于菜場,你們占領了廚房,你們天天刷新餐桌,你們是最棒的海霸王! 那么寧波婆婆不喜歡哪種兒媳呢? 一、打著“保障”旗號,要在男方婚前全款房加上名字的兒媳。 寧波人也精明也務實,誰出錢誰有產權這幾乎是共識。所謂“保障”,在婚姻期間根本不發生作用,真到了離婚分財產的時候,男方婚前財產憑啥來保障你? 所以現在女方父母為女兒置辦婚前房產的也越來越多,一句話“要保障,找親媽。” 二、開口彩禮、閉口給你家生孩子的兒媳 小區里的彪悍婆婆們早就討論過這種言論,她們得出的結論是——越要討彩禮,越是沒彩禮,一分都不給。孩子愛生不生,反正老娘有兒子送終,你不生你沒人送終,老娘才不操心! 三、對婆家事務指手劃腳的兒媳 比如婆婆給女兒養外孫,比如拆遷啊、分家產啊等涉及大額財產的事務,兒媳請閉嘴,這種事,老人只愛和自己的兒女商量。有些兒媳把自己視作婆家未來女主人,還真是搞錯了,你只是你自己家的女主人,在婆家,你是姻親,別趕到血親前頭去。 四、不愿意大小姑子來過問婆家事的兒媳。 原因同上,老人遇事愛和自己兒女商量,兒媳請歇歇。 而且在多數寧波老人眼里,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都是自家二分之一的血脈,不會因為外孫外孫女跟女婿姓而視作別人家的孩子,過年發壓歲錢,一視同仁,當然不排除極個別腦子敲癟的……所以生個孫子自以為功臣、以為公婆會把全部家產給兒子孫子的媳婦,清醒清醒,降降溫有好處。 在我們這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沒啥市場,女兒和父母一輩子不可分割,兒媳與其管婆家事,不如多去關心關心自己父母。 以上為寧波婆媳相處的普遍現象,并沒有說全部,杠精求放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