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半夏 24腸鳴下利——易巨蓀醫案龍津橋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臟寒。醫者多用參、術,下利愈甚。夜則齘齒有聲,或心煩不得眠。延余診,察其神色,不甚怠倦,舉動如常人,惟胃口稍減,形貌略瘦。每下利,腹中瀝瀝有聲。余曰:腹中雷鳴下利,谷不化,仲景責之水氣。擬以生姜瀉心湯。 一服利止,復進黃連阿膠湯,是夜能熟睡。無復齘齒。《廣州近代老中醫醫案醫話選編》。 論:這個生姜瀉心湯,是脾胃虛寒,水氣不化之癥。這個黃連阿膠湯,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熱證,燥土傷水,傷及手少陰之心液。此二方一虛一實,復進黃連湯善后,此當是錯誤之用。 半夏 25痞悶下利——劉志杰醫案張某,男,46歲。初診日期:2010年4月18日。主訴:腹脹便溏近1年。刻診:腹中雷鳴脹滿而便溏,心下痞滿,氣沖胸脅,心悸,口渴多飲,項強微惡風,腰酸涼沉重,尿頻,舌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而剝。左脈沉弦,右脈弦大有力。這個病例簡單,你們分析一下? 衰超明:厥明病。生姜瀉心湯,腎著湯。 俞坤琴:厥陰中風,太陰陽明,生姜瀉心湯加柴胡桂枝干姜湯。 許家棟:太陰陽明為主,兼有表證,屬厥陰。生姜瀉心湯加甘姜苓術湯。 禤寶子:生姜瀉心湯加腎著湯、真武湯 呵呵,水平還行,都很接近,療效肯定也會很好。 王芳平:太陰陽明合病,半夏瀉心湯加真武湯。 王榮生:宿飲,陽明太陰,生姜瀉心湯加腎著湯、葛根。 你就認定葛根了?你們目前的問題,就是方證還求得不夠精確。主癥的方子選對了,療效就會滿意的。這個病,主癥,就是痞證,是生姜瀉心湯證。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意真武湯,里面有芍藥,下焦虛寒,還是久利,要慎用芍藥。病人沒有四逆,要慎用附子。心下痞悶,氣沖胸脅,心悸”,這個,更符合苓桂術甘湯證。 “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也可以解決水逆心悸。這個病人,典型的陽明太陰合病,屬厥陰。那個項強惡風的表證,就隨屬厥陰中風。腰酸涼發沉,尿頻,是下焦寒濕,屬于腎著湯證。舌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而剝。左脈沉弦,右脈弦大有力。這都是水飲問題,單弦為飲。右脈弦大有力,是屬于革脈,一個是代表水飲上逆的厲害,一個是因為久利而成虛勞的脈。舌苔薄白而剝,是中焦水熱不化過久造成的。那么,我們就用生姜瀉心湯和苓桂術甘湯合方,里面暗含了腎著湯。 處方如下:生姜40g,炙甘草30g,人參30g,干姜10g,黃芩30g,半夏60g,黃連15g,大棗12個,茯苓40g,桂枝30g,白術40go4付,水煎服。 苓桂術甘湯,也對藥量做了加大調整。黃連也按比例加了5g。病人口渴多飲,是津虧表現,越喝越加重水飲不化,越下利和尿頻,越丟失津液。人參和茯苓,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茯苓本身就化水飲為津液,止渴。半夏這個藥,要記住,生用,是辛烈,拔痰涎。水煎了之后,就沒有了辛性,反而是甘淡了,和茯苓差不多,降逆除水飲。因此,用少了無效。人們多不懂,認為它水煎了也還是有毒,有刺激性。都不敢重用。 學生:師父妙解,生旱半夏這個藥入煎劑降飲除逆宣通之功無藥可代,還安全高效。 黃連用15g,是為了加大止協熱利的功效。這個病人,我本以為病程接近1年,要復診幾次的,結果1周后告知,基本痊愈。 表證,生姜和桂枝,就對治了。干姜偏于溫里,附子偏于溫表。不要見到有虛寒,就單純想到附子。都說經方人傲,牛氣,原因就在這。很多重病,要是得病就找經方大夫治療,多不成問題。可惜,得了重病急病,都是先去找西醫,信不著中醫。久治不愈了,才沒辦法的來看中醫。這個時候,往往中醫也沒辦法了。《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 論:舌苔薄而剝的剝,就是地圖舌。此不是中焦濕熱,此是火逆不降,上刑肺金,舌苔漸退之象。正是火升,所以口渴。上焦如霧,所以薄苔,肺燥口渴,不蒸氣化苔,所以舌苔漸退,而為地圖舌。 嘔吐瀉泄——刑錫波醫案霍某,女,36歲,工人。病史:患者素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之證。后因感冒發熱,誘起胃脘脹滿,食物不消,氣短惡心,有時噦泛黏涎,腹中轆轆作響,如積水作瀉之勢。舌苔白膩,脈象弦細而軟。此為平素脾陽虛弱,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足,故消化遲鈍,水分停潴,而現心下痞滿。吐噦黏涎,腹中轆轆作響,是停水之明證。古方中能健脾胃,行水消脹之劑,莫如生姜瀉心湯。故以此方加消脹祛滿之品予之。辨證:胃陽虛,水飲內停,飲食停滯。治法:扶胃陽,行水,消痞。處方: 生姜10克,茯苓12克,黨參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厚樸6克,生薏苡仁12克,黃芩12克,黃連3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痞滿頓覺減輕,疼不復作,腹部轆轆之聲亦不明顯。5劑后諸癥消失,食欲增加。后以健脾和胃之劑,調理而愈。 按:瀉心湯諸方都是寒熱并用,或攻補兼施。因痞滿多由于熱邪內陷,阻滯了消化和運輸之功能,因而發生痞悶。故治療時,除健運消痞外,都佐以苦寒之芩、連清熱以消痞。苦寒藥之用法,應根據體質、癥狀、脈象酌其用量。痞滿屬于虛證,苦寒之劑宜于實而不宜于虛。然在熱邪未盡,虛寒較重之病人,必須在大量溫補之中,佐以少量的苦寒藥,使邪祛而正不傷。如熱邪較重,則必重用苦寒,這種增減方法,是治療痞滿的關鍵。 生姜瀉心湯是治療胃陽虛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此方行水消痞,以扶胃陽。所謂開結導熱,即《黃帝內經》所謂“辛以散之,苦以降之”的原則。生姜瀉心湯以生姜為君,其目的是取生姜能行水散結,半夏、生姜同用,除止嘔之外,尚能宣散脅下水氣,人參、干姜、大棗、甘草,能扶脾胃之陽,振奮消化功能。因汗出之后,脾胃損傷,出現消化遲鈍、痞滿、干臆、食臭等癥狀,若脾陽健壯,消化能力恢復,則諸癥自退。黃連、黃芩為清熱消痞之藥。古人所謂之痞,多為邪熱內陷所造成,用清熱藥以消痞滿,其意義即在于此。 生姜瀉心湯,在臨床上是一個常用的方劑。中氣虛弱停水,消化遲鈍,而發生的胃脘痞悶,用之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 論:胃扭轉,胃脘痛,胃中停水,胃中脹滿,噯氣呃逆,都是胃病不和。 27腹痛泄瀉——孫溥泉醫案左某,女,35歲,北京某工廠工人,1972年7月17日初診。患者妊娠5個月,患痢疾已3周,腹瀉每日7~8次,腹痛,后墜,經使用慶大霉素、氯霉素、痢特靈后,高熱退,腹瀉次數稍減。現仍發低熱,近日體溫37.7℃,血常規示白細胞4 x10L。頭暈惡心,四肢無力,噯氣、胃腹痞滿、完谷不化、腸鳴亢進,喜熱畏寒。舌淡有白苔,脈細濡。根據《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應用生姜瀉心湯:生姜、甘草、黨參、黃芩、半夏各9克,干姜6克,黃連3克,大棗10個,水煎服。 患者服3劑后,惡心、噯氣、腹脹減輕,腹瀉減為一天3次左右,體溫降為37.5℃;又服3劑,飯量亦稍增加,腸鳴聲亦隨之消失,腹瀉減為每日1-2次,惡心、腹脹亦不明顯。效不更方,繼續服6劑,腹瀉止,大便已成形,體溫降至36.8℃-37℃,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7x 10/L,諸癥消失而愈,囑服四神丸以鞏固療效。后順利產一女孩,追訪一年未見復發。 論:腹瀉次數多了,就會后有后墜后重感覺,此肝氣沉陷不升之義,木郁賊脾,則見腹痛。還是以提綱主癥,為辨證依據,選用瀉心湯。 28脾疳重癥——朱木通醫案(標題)長期泄痢成為結核性腹膜炎之幼兒 男孩蔡某某,生后僅十二個月,三四個月時即常起下痢,青色不消化便。于是,經西醫治療,大多診為慢性腸炎。然而,愈治癥狀愈劇,遂成下述癥候: 初診1959年9月16日,患兒全身脫肉,贏瘦骨立,蒼白乏血色,腹堅滿,狀如覆釜。腹皮菲薄,青筋縱橫,肋骨弓露出歷歷可數,元氣消沉。據云自三四個月時迄今下痢不間斷;近日更甚,日夜廿余行,青色不消化便,而且每天下痢便甚多,常混有血色,腹滿以夜間更甚。屢屢腹中雷鳴,吐乳、吐食。長期微熱,自汗盜汗。尿多而發異臭,色正白。 以上為初診當時的癥狀,若以西醫式病名診斷即結核性腹膜炎,或腸間膜炎之類。然中醫的病名為脾疳。投以生姜瀉心湯加青皮砂仁胡連術神曲(如是類似消疳飲),兼用附子弄玉散三劑,泄痢減半、熱退、自汗盜汗止。第四日起轉用消疳飲,通計十日間諸癥盡愈,已略呈健康狀態。《朱木通經方醫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