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有趣的悖論:只要烏龜先跑,人無論怎么追都追不上它 在賽跑比賽中,只要烏龜比人先出發,人是怎么也追不上烏龜的,這個理論是不是聽上去很離譜,在我們的認知中,烏龜的緩慢速度,人怎么可能追不上呢?就像白馬非馬一樣,我們心里都明白不是那么一回事,但是聽完理論之后,又找不到回擊的說辭。 這就是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論。 阿基里斯是希臘神話里最擅長跑步的神,按照芝諾icon的說法就是,阿基里斯在賽跑中是永遠不可能追趕上比他先跑而領先于他的烏龜的,阿基里斯和烏龜的距離可以無限縮小,但是永遠追不上烏龜。 因為在競賽中,追擊者必須先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才算追上。所以,當阿基里斯到達烏龜出發的那一點時,烏龜便又往前移動了,他就必須得繼續追上烏龜,這就成了一個循環。 打個比方就是,阿基里斯和烏龜一起跑步,烏龜先爬了10米,阿基里斯追上了,這時烏龜向前又往前爬了一厘米,新的出發點便再次產生了,阿基里斯便要繼續追趕一厘米。所以,只要烏龜不停,新的出發點便會一個接著一個地產生,阿基里斯就得無限地追下去。 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悖論,聽起來有些離譜,和普通人的生活相離甚遠,沒有人會在平日里思考這些。 大部分人可能都認為這種悖論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與談資,其實不然,就像阿基里斯悖論對以后的數學、物理概念都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也有后人為了推翻這個悖論,而去使用物理知識、數學知識去計算與推倒,從而帶來進步。 悖論是一種邏輯學上的概念,邏輯學是哲學的一門旁支,悖論所推導出的結論往往都是超出通常可接受的見解,或者說結論是矛盾的,舉一些著名的悖論。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這是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這也是一句悖論,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會知道一件事情呢? 還有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悖論,柏拉圖說:“蘇格拉底的下句話是錯誤的。”蘇格拉底:“柏拉圖說得對。” 如果蘇格拉底說的對,那么按照柏拉圖所說,蘇格拉底這句話就是錯的,很明顯這兩個句子是互相矛盾的。如果柏拉圖說的對,那么按照蘇格拉底所說,柏拉圖這句話就是錯的。不論假設誰的命題為真,這兩句話都不能互相闡釋。這就是說謊者悖論。 這大概就是哲學家的浪漫,思考我們普通人不會思考的問題,搞一些說不清楚的問題。 說了那么多晦澀難懂的東西,不如聊一些輕松有趣的話題,那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這也是一個悖論,但卻離我們生活近多了,每年網上也會有許多人來談論這個問題。從古到今,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便一直都存在。 亞里士多德認為無論是這兩者哪個先有,哪個后有,必然都是一直存在的,柏拉圖與他的看法相同。因為大家都是父母生出來,沒有人是像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所以,也不可能存在第一個雞,不是從雞下出來的蛋孵出來的,反之亦然。 羅馬的蘇拉則是把這個問題歸于更加深刻的問題,就是“世界的起源”。 史蒂芬·霍金與克里斯托弗·蘭根也曾經談論過是現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雖然因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使得這個問題喪失了重要性,這個觀念即是世界上必須現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能孵出雞的蛋。 大多數的人一般都認為去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類沒有終點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就是這種沒有意義的問題,總是會在每一年的某一天為熱門話題,因為每一年都會有發現這個問題的人,好奇這個問題的人,想要探索答案的人。求知與探索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這是網上流行的一種說法,如果將你的記憶清空,再移植其他人的記憶,那你是否就會變為那個人?在你即將去世時,把你的記憶提取出來,放在其他人身上,那你是否繼續存在? 都說人的性格是因為經歷過的事情,那么讓一個人認為那些事情是自己做的,是否他的性格就會發生改變呢? 這個悖論和忒修斯之船悖論相似,這是普魯塔克提出的一個問題:如果船上的木頭被其他木頭逐一替代,一直到所有木頭都被換成新的木頭,那么這個時候忒修斯之船還是忒修斯之船嗎? 一些哲學認為不是,一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體。從古至今也有非常多的哲學家提過類似的問題,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看來這類問題,也是自古便是人們一直思考的事情。 那么,你是怎么認為的呢?船是那個船嗎?你還是那個你嗎?記憶是否會改變性格?是否讓記憶延續下去,本人就生存呢? 哲學有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如果想搞清楚這三個問題,恐怕不僅要在哲學這條道路上前進,更要在科學的道路上取得不菲的成就。 我們或許研究不了這么深奧的問題,卻也可以在閑暇時在網上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掉記憶自己還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這大概就是悖論的意義吧。 道理我們都懂,卻很少習慣用腦子去思考,物理規律、化學規律等等這些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正是因為有著一代接著一代的偉大的科學家們去從生活中的問題去思考,才會發現。 所以,唯有不斷地思考,人類才會不斷地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