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數的年輕人臨時性地把 “躺平”當成了一種生活態度,在我們這樣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國度,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輩的質疑、指責。 何為“躺平”?從字面上理解,即“癱倒”在地,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一般來說,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于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壓力。大體上說,與奮斗是個反意詞。 那么,“躺平”是不是等同于對生活、事業、未來,全然沒有追求? 那也未必。應該說,現代社會中,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大,的確有很多方面都容易引起人的焦慮,適度適時地選擇“躺平”,未必不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比如,母親一定要焦慮地為孩子入學擇校,想方設法擇不成,爸爸拍板“躺平”——就近入學。再比如,有人“躺平”不買房、不買車,這好似是對“有房有車”的理想生活的挑戰,但公共交通在上海如此發達,沒車不大會影響到基本工作、生活,再說還有那么多租車的APP;條件不具備或感到購房吃力,就近租房住更有利于工作和休息;尤其是創業的年輕人,不選擇背負巨額房貸其實并不是放棄,而是一種選擇。 有句話說得不錯:人的幸福和不幸,都源于現實與期望值的差距。有選擇地放慢腳步,放低期望值,從人生智慧的角度,其實并非全然負面。凡事皆有度。一直“躺”,那就是放棄責任,對父母、對家庭,甚至對子女,不愿為他們籌謀未來。在任何時候、任何行業,積極的心態更利于發展。一味地充滿無意義和無價值的失落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年輕人,在該奮斗的階段不奮斗,就會被同齡人落在后面。要知道,這個社會總有人在默默地奮斗。 相較于“未富先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促成的客觀趨勢,“未富先躺”這一現實問題帶來的主觀傾向,同樣需要引起警惕。還是“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得好,這人哪,“該躺平就躺平,該站直就站直,該攀登就攀登,就是不跪!” |
|
來自: 鄭王靜曉 > 《30——心語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