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周四,共享美聲 蘇東坡是個“小膽兒”。一次,他和章惇結伴游仙游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橫木架橋。子厚推子瞻過潭書壁,子瞻不敢過。子厚平步而過,用索系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以漆墨大書石壁上曰——'章惇蘇軾來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殺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烏臺詩案中,蘇軾被囚在獄,自知在劫難逃,便與長子蘇邁商定,平時送食只送菜肉,若有不測時則送魚。有一天,蘇邁因有事,便托一親友送食。這名朋友不知底細,燒了一條魚,送到獄中,東坡見魚大驚,以為大限已到,匆忙寫了絕命詩,托獄卒轉給弟弟蘇轍,“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全詩充滿了凄苦之情。 還好,天可憐見,東坡先生總算能走出監獄,撿了一條命,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地方官,但蘇東坡的膽子變大了。被貶黃州后的第三個春天,蘇軾寫下了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從“好怕怕”到“誰怕?”,是了不起的進步。現代人焦慮抑郁的根源,其實就是“害怕”。所以,向東坡先生學習他的成功經驗,對治療我們的抑郁癥不無裨益。 經過烏臺詩案一劫,蘇軾大概已勘破生死。看破生死,并不意味對生死不在乎(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貫穿東坡生命的始終),而是,對我們無法決定的事不糾結。“魂飛湯火命如雞”,過多地思慮何時大難臨頭,反而徒增煩惱。 連生死這么重大的事都不再害怕,世上還有什么值得害怕?東坡先生的膽子一下子大了好多。除了勘破生死,蘇東坡大概還領悟到了關于“輕”的奧秘。“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關鍵是“輕”。一個人對物質的需求越簡單,就越勇敢。不過清朝寫《幽夢影》的張潮承認,“萬事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尤其是作為一個如此富有才華的大文豪,實在很難闖過“名心”這一關。東坡先生做到了。他重獲自由時,吟出這兩句詩:“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都想開了。東坡先生越來越勇敢,越來越瀟灑。東坡肉配干筍絲,真的很好吃。 本期播讀:曹燁瓊;配樂:張藝馨,感謝二位美女 小編注:此文刊發于2019年10月31日《檢察日報》聲若蚊蠅專欄。
|
|
來自: 新用戶1827SHT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