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匠 行走苗侗村落,只需用心用情去體會,定然會有讓人心曠神怡的事兒在苗家小院或侗家吊腳樓前舒展,如一幅穿越時空的畫卷,讓人的心思慢慢倒騰開來,云卷云舒,天然佳成。 人所享有的福氣,得到的見識,當時當刻一定知道么,不一定。就像我在瑤光山頂,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我們行走期間,他自我手持竹篾,在一個竹籠中穿梭自如。 那一時刻,我突然就回想起,小時候走出自家的青磚青瓦房、拐出小巷后,無論是往左還是往右走,那兩邊的街道,幾乎相當于是民間藝術的小長廊。人們一邊編織竹器,一邊談論著時下的趣事或山村歷史中上演的大戲。 鄉村的竹器,不是城市中那種讓人養眼或把玩小品。套在女人發髻上的精細的網、小木玩具、棕色手串等等小把戲,從來不入鄉村老漢的法眼。竹籃、竹椅、竹籠、竹筒等農村常用的物件,方是人們的拿手好戲。 也有例外,隨著季節性的節日到來,也有各種應景手工小品目不暇接地新鮮出籠。如竹節編蟈蟈兒、綠草編小狗等,但這只是應景之物,而且不成規模,均是私人定制品。 小小竹器,有的人以此為生,編織一生。有的人,只圖一時方便,自我生產,自給自足。但是,不管怎么樣,形形色色的竹制品,每樣都是一個世界。竹篾編筐、編背簍、編籃子、編簸箕等,編織的過程,只是生活的開始,編織得好,美觀大方,順手合用,提高生產效率,促使生活向富足殷實邁步。 多年后,再見到這樣的場景,雖然只是一個老人,但卻阻斷不了我對竹篾編的美好記憶,每見著它,便感覺那泛濫著生活的氣息,一如父親的陣陣私語,更是向我講述著童年生活曾擁有過的無限福氣與幸福時光。 眼前,老人在編織竹器,就是編織生活。所編得到的竹器間隙均勻,留漏有擇。生活也是一樣,得收放自如,學會選擇,留下美好,放走多余,放下一些,心胸開闊。 2018/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