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諸多不如意,遭受風(fēng)雨。 行走于人世間,遭受風(fēng)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和怎樣處理。 一個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決定了生活的幸福程度,也暗藏著人生的高度。 遇事高水平的三種處理方式,懂得一種,也會受益匪淺。 1 遇到爛事及時抽身,遇到惡人不糾纏,懂得及時止損。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jīng)歷很多事情。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 生活向前,歲月往后。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順境,得到歷練;失去幼稚,走向成熟。 人性總是害怕失去,不僅想把擁有的牢牢抓住,更想把已經(jīng)失去的全力挽回。正如一位經(jīng)濟學(xué)家所說:“我們天生就對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或找回損失,我們會變得冒險。” 但是,這種做法不僅于事無補,還會適得其反。要知道,越害怕遭受損失的人,往往損失得越多。不甘心過去的付出白費,就會把未來一起拖累。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不糾纏,既往不戀,只管向前。 面對無法挽回的東西,不要過多糾纏,及時止損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走錯了路,要及時回頭;做錯了事,要及時醒悟;愛錯了人,要及時放手。 人要懂得割舍,損失一陣子,總比損失一輩子要強。 生而為人,難免會遇到爛人,碰到爛事,與之盲目較勁,無疑是在給自己添堵,讓自己越陷越深。 面對爛人爛事,不糾纏,才是最明智的處理方式。 遇事糾纏,會增添損失;遇事不糾纏,則止住損失。 和爛人較勁,你永遠是輸家。 在我們生活中,不乏有形形色色的爛人。 那些人會在有意、無意間找你的茬,讓你不痛快。 一位年輕女演員因病在醫(yī)院就醫(yī),當(dāng)時男朋友陪同。 經(jīng)過醫(yī)院的走廊時,遇到一個醉漢,兩人發(fā)生了口角,本來事情不大,爭吵而已。 但其男友為維護她又上去推搡醉漢,沒想到被打傷,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醉漢對該女演員捅了三刀,刀刀致命。 當(dāng)遇到這種危險難以辨明的情況,何必糾纏,不僅代價巨大,損失的還是自己。 遇到惡人,不糾纏,及時遠離,才能讓自己免受其害。 就像尼采說的:“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與惡人糾纏,只會不斷消耗你,讓你深陷痛苦之中。 俗話說:“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人,有善惡之分。 與善人結(jié)交,你會變更好;與惡人糾纏,你會變糟糕。 遇到惡人,及時遠離就好了。 遇到爛事不較勁,遇到爛人不糾纏,才能把日子過得順?biāo)熳栽凇?/strong>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早年生活窘迫,曾遭遇過“胯下之辱”。 有一天,有一位屠夫看見韓信,就在眾人面前羞辱他說:“你雖然身材高大,佩帶刀劍,實際上卻是個膽小鬼。你如果有本事,就用你的長劍來刺我啊。不敢的話,就從我的褲襠下爬過去。” 旁人都等著看韓信的笑話。 韓信自知自己處境,若是與屠夫過多糾纏,而把自己的大好前途毀了,實在是不值得。 于是,他平靜地彎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 后來,韓信當(dāng)上了將軍,協(xié)助劉邦統(tǒng)一天下。 人生在世,不管是他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 無論是糾纏人還是事,都只會增加自己的損失,不會減少自己的損失。 有人說:“不要在一件別扭的事上糾纏太久。 糾纏久了,你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神傷,會心碎。 實際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無論多別扭,你都要學(xué)會不糾纏,抽身而退。” 只有不糾纏,才能及時止損。 不糾纏,是一種智慧。 越是不糾纏的人,過得越好。 不糾纏,看似是放過了別人,實則是放過了自己。 莎士比亞說:“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里為他們的損失而哀嘆,卻情愿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 不去糾纏,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惡人、爛事都不是事。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與惡人爛事糾纏。 因為他們深知,與爛人爛事糾纏,只會給自己平添麻煩; 趁早遠離那些消耗你的爛人爛事,不糾纏,才能及時止損。 2 為人處世,懂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古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人活在世上,事無完美,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大意是:事情做不成,或者人際關(guān)系處得不好,要懂得自我反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 出現(xiàn)問題,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才能更快解決問題。 相處和睦的夫妻,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遇到矛盾不指責(zé),能夠彼此體諒,做到心平氣和的溝通。 而這,源于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意識。 當(dāng)發(fā)生摩擦?xí)r,第一時間做的,并不是相互指責(zé)對方,而是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 不把心思放在口舌之爭上,而是耐心解決矛盾。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智慧。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一個人如果遇到問題后,不懂得反思自己,就不會有進步。 一個人能正確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進步。 真正有智慧的人,在錯誤與失敗面前,會不斷反省自己,以此尋找進步的空間。 越優(yōu)秀的人,越善于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智慧。 曾經(jīng)有人問一家知名公司的高管,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這位高管說:“我沒有什么成功的秘訣。只是20年來,每天堅持寫工作筆記,反思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不足,日日如此。” 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天比一天成功。這種人身上往往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于自我反省,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唯有不斷的自我反省,才能清晰的看到自身的不足,知不足,而后改,才能進步,才會更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時候,出了差錯,我們總覺得是別人的不對,殊不知,是自己出了問題。 有個老婦人平日里常抱怨自己的兒媳婦太懶惰。 遇到熟人,她總是不停抱怨:“你看我家的兒媳婦,洗衣服老是洗不干凈,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明白,她洗衣服都能洗成這樣子...... ” 直到有一天侄子來家里看望老婦人,讓她把眼鏡摘掉,擦洗干凈后說:“姑姑,你看這不就干凈啦?” 原來,是自己戴的眼鏡臟的緣故。 愚蠢的人,總覺得錯在別人,自己沒有錯,而有智慧的人,則常常反省自己的過錯。 事情搞砸了,關(guān)系弄僵了,不要一味指責(zé)別人,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不足,改正自身不足,讓自己越來越好。 正如唐太宗與魏征,一個是平定天下的雄主和一個憂國憂民的名臣,兩人各負才能,二人一起共事,亦存在矛盾。 魏征總是直言勸諫,有時一點不顧及帝王的尊嚴(yán);雖然李世民一開始也不喜歡魏征的,但他知道這樣的大臣才是他需要的。 正是有魏征這樣的大臣警醒自己,他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反省自身不足,哪些地方做的欠妥,之后施政的時候注意這方面,提升自己。 最終,唐太宗稱為一代君王,成就“貞觀之治”。 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不會犯錯誤,而是因為他懂得時刻反省自己。 人生路上,難免會有低谷的時候,如果不懂得自省,只會不斷地摔倒,只有自省才能讓人避免一錯再錯。 善于自省,才能少犯錯誤,少摔跟頭,少走彎路。 善于自我反思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3 遇事不隨便發(fā)火,沉得住氣。 生活中,有時候,會有一些人,故意為難你,和你爭,和你吵,你若大發(fā)雷霆,憤怒生氣,就會得不償失。 生氣,是一種負情緒,怒氣在心中,排不出,小則會影響食欲, 壞了心情,大則會影響健康,傷了身體。 你生氣,等于替別人懲罰自己。 為外人生氣,不值得,和小人置氣,沒意義,氣出病來,自己受罪,氣壞身體,無人在意。 生活,不是用來生氣的。 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計較,是對生活最無意義的消耗。 心理學(xué)上有個著名的效應(yīng),叫“野馬結(jié)局”:非洲草原上的野馬,經(jīng)常被吸血蝙蝠攻擊,進而死去。 可是,動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它的暴怒和狂奔。也就是說,野馬是“氣死的”。 生氣,真是傷心又傷身。 不隨便生氣,放過別人,更是放過我們自己。 林肯在擔(dān)任美國總統(tǒng)期間,顯示了常人不能及的胸襟格局。 一次,陸軍部長斯坦頓被一位少將用言語羞辱。斯坦頓怒火中燒,去找林肯告狀。 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信,痛罵那位少將。這正合斯坦頓的心意。 于是,斯坦頓飛快地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怒懟那位少將。 當(dāng)斯坦頓準(zhǔn)備把這封信寄出去時,林肯卻攔住了他,勸說道,這封信不能寄出去,應(yīng)該一把火燒掉。 原來,平常林肯生氣的時候,都是采用這種方法:寫出一封信發(fā)泄憤怒,然后將它燒掉;待情緒平靜,寫第二封信——措辭正常、理性溝通的信。 人都會有憤怒,但不能隨便發(fā)火。發(fā)火不僅誤事,還會影響結(jié)果。 面對令人憤怒的事情,林肯沒有選擇發(fā)火,而是選擇沉住氣。 他寫兩封信的方法,顯示了自身寬闊的胸懷和格局,贏得了眾人的敬重。 愚蠢的人,當(dāng)遇到煩心的事時只會生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心情糟糕時,也能夠說服自己不生氣,因為他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 跟人生氣,不但于人于己無益,而且增添煩惱。 曾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教授和自己的學(xué)生路過一個魚攤,打算順帶買條魚回家。 教授彎下腰,反復(fù)挑了挑簍里的魚,選了一條刺較少的清江魚。 魚販看到,用不屑的眼神說:“你挑魚的眼光不行,這種魚肉質(zhì)不鮮美,要不我?guī)湍銚Q條吧?” 老教授笑著回答:“不用了,就這條吧。”魚販開口調(diào)侃:“讀書人就是讀書人,只會讀書,不會挑魚,買魚還得看我的。” 一旁的學(xué)生聽不下去了,上前與魚販爭辯,雙方各說各的誰都不服誰,吵得路人都來圍觀。 教授見狀一把拉走了學(xué)生。 學(xué)生憤憤不平地問教授:“那魚販如此看不起讀書人,老師你不生氣嗎?” 教授微微一笑說:“我能理解他。賣魚只要知道哪些魚好吃就行了,何必非得弄明白世上有多少種魚,什么魚刺少更適合老年人。”果真是教授,看事情都比常人通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能夠做到不生氣,你才真的了不起。 曾國藩剛?cè)牍賵鰰r,年輕氣盛,常常為了一些小事和別人吵架。 結(jié)果是脾氣來了,事業(yè)輸了。 他被解除兵權(quán)三年,回家后照樣亂發(fā)脾氣。 后來朋友提醒他:諸事不順,皆因脾氣。 后來,曾國藩重回官場后,他開始控制自己的壞脾氣,待人和顏悅色,不隨便生氣。 之后,他的事業(yè)也越來越順,最后至官居一品。 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 很多時候,你明明沒有錯,卻要受委屈;明明是別人的錯,卻讓你生起了自己的氣。 與其憤怒生氣,不如平心靜氣。若想不生氣,與人爭執(zhí)時讓一讓;委屈難過時靜一靜;憤怒不滿時笑一笑。 聽到流言蜚語時,淡然一笑,就是最好的解釋;受到別人傷害時,若無其事,就是最好的報復(fù);遭到別人詆毀時,置之不理,就是最好的反擊。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沉得住氣,不會隨便生氣發(fā)火。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溫暖南方 > 《行動成功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