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記牢30種易混淆的中藥方劑 在中藥方劑中,有一些方劑的名稱帶數字,比如“四神丸”,“四君子湯”,“二妙散”等,有一些方劑名稱僅一字之差,比如“清胃散”,“平胃散”等,在學習時容易混淆,而它們的功效又相差很大,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和盤點一下這些方劑。 名稱中帶數字 一貫煎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 功效:滋養肝腎,疏肝理氣。為補益劑。 主治:主治陰虛肝郁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二陳湯 組成: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 功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祛痰劑。 主治:痰濕內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妙散 組成:黃柏、蒼術。 功效:清熱燥濕。為祛濕劑。 主治:濕熱下注,筋骨疼痛,腳膝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下部濕瘡:以及濕熱帶下、淋濁等癥。 三仁湯 組成:杏仁、半夏、飛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 功效:清熱利濕,宜暢濕濁。為祛濕劑。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三子養親湯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功效:溫肺化痰,降氣消食。為祛痰劑。 主治: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四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功效:補氣,益氣健脾。為補氣劑。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四物湯 組成:當歸、川芎、芍藥、熟地。 功效:補血調經。為補血劑。 主治:補血活血,月經不調等營血虛滯癥。 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 功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為固澀劑。 主治: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癥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四逆散 組成:柴胡、枳實、芍藥、炙甘草。 功效:調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為和解劑。 主治: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肝脾氣郁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四逆湯 組成:炙甘草、生附子、干姜。 功效:回陽救逆。回陽救逆劑。 主治:主治少陰病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證。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陽病汗多亡陽,脈沉遲微細。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大棗、炙甘草。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為溫里劑。 主治: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五苓散 組成: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 功效: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祛濕劑。 主治:適用于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所致的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涎沫而頭眩等癥。 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桂枝、芍藥、生姜、大棗。 功效:益氣溫經,和營通痹。為溫里劑。 主治:營衛虛弱之血痹。肌膚麻木不仁,或肢節疼痛,或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微澀而緊。 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為理血劑。 主治:中風及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功效:滋陰補腎。為補陰劑。 主治: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當歸六黃湯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 功效:滋陰瀉火,固表止汗。為清熱劑。 主治:陰虛火旺盜汗。發熱,盜汗,面赤心煩,口干唇燥,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六一散 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濕。為祛暑劑。 主治:用于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七厘散 組成:血竭、乳香(制)、沒藥(制)、紅花、兒茶、冰片、人工麝香、朱砂。 功效:化瘀消腫,止痛止血。為理血劑。 主治:用于跌撲損傷,血瘀疼痛,外傷出血。 七寶美髯丹 組成: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 功效:補益肝腎,烏發壯骨。為陰陽雙補劑。 主治:主治肝腎不足證。須發早白,脫發,齒牙動搖,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八珍湯 組成: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 功效:益氣補血。為氣血雙補劑。 主治: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八正散 組成:車前子、瞿麥、扁蓄、滑石、山梔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黃面裹煨,燈心草。 功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為祛濕劑。 主治:主治濕熱淋證。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 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防風、細辛、蒼術、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 功效:發汗祛濕,兼清里熱。為解表劑。 主治:治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十灰散 組成: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 功效:涼血止血。為止血劑。 主治: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十棗湯 組成:芫花、甘遂、大戟。 功效:攻逐水飲。為瀉下逐水劑。 主治:水飲內停,邪氣壅盛;水腫腹脹之實證。懸飲或支飲,停于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梗,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腫腹脹,二便不利,屬于實證者。 名稱相似的中成藥 溫脾湯 組成:大黃、當歸、干姜、附子、人參、芒硝、甘草。 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為瀉下劑,溫下。 主治:主治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實脾散 組成:厚樸、白術、木瓜、木香、 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為祛濕劑。 主治: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健脾丸 組成:白術、木香、黃連、甘草、白茯苓、人參、神曲、陳皮、砂仁、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 功效:健脾開胃。為補益劑。 主治:主治脾胃虛弱,脘腹滿脹,食少便溏。 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黃連、升麻。 功效:清胃瀉火。為瀉火之劑。 主治:胃火上攻。齒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或牙宣出血,口氣臭熱,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 平胃散 組成:蒼術、 厚樸、陳皮、炙甘草。 功效:燥濕健脾,消脹散滿。為祛濕劑。 主治: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溫膽湯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炙甘草、茯苓。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為祛痰劑。 主治: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本文來源網絡,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