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簡稱京,古稱“燕京”、“薊”、“幽州”、“北平”,是我國的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創新中心,我國六個超大城市之一,四個“直轄市”之一,行政區劃代碼110000,總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2189.31萬人。 北京市行政區劃圖 2,北京是一座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封召(shào)公姬奭(shì)于燕地,燕國建立,都城就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附近,因此也稱燕都; 東漢三國時期天下分十三州(即幽、冀、青、并、涼、徐、兗yǎn、揚、豫、益、荊、交和司隸),北京地區稱薊城,為幽州州治所在地;五代時期后晉高祖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于遼,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名析津府,為四座陪都之一,稱“南京”亦或“燕京”; 東漢十三州 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改稱“中都”;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蒙古國大汗位,南宋咸淳七年(蒙古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翌年定都北京地區,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元大都布局圖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軍攻破大都,元順帝倉皇逃往上都,中原漢族王朝丟失了430年之久的幽云地區得以重新收復,朱元璋遂改大都為北平,意為北方平定。明初定都金陵應天府,“靖難之役”后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奪得帝位,改北平為順天府,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正式遷都北京,稱“京師”或“北京”,金陵作為留都則被稱為“南京”; 清軍入關后沿用明制,仍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北平被日寇占領直至抗戰勝利,1949年1月傅作義率部投誠,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正式確定改北平為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油畫 3,北京市兩面環山,西部及北部為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山區地區占總面積的60%,余下40%為平原地區,平均海拔43米,整體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轄區內無天然湖泊,較大的河流有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與北運河等,均為海河支流。 北京市地形圖 4,明清時期北京城整體呈“凸”字形,分皇城、內城和外城三部分,皇城與內城建成于明永樂時期,外城則建于嘉靖年間,外城修建之初是打算將內城全部圍繞起來,后因“工費重大、建成不易”而只修建了南面部分,最終形成了北京城“凸”字形的造型。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北京城的設計和建設核心主要圍繞一個“中”字,《呂氏春秋》曰:“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北京故宮就位于北京城中心區域,猶如心臟,而從正陽門至鐘鼓樓的中軸線就是北京城的脊梁。 5,明初修建北京城時,內城的東、西、南三面仍沿襲了元大都的城墻,唯有北面向南縮短了一段距離,并改健德門為德勝門,安貞門為安定門。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重修北京城,將南面的城墻向南開拓,依舊為九座城門。正統年間,改南面的麗正門為正陽門、文明門為崇文門、順承門為宣武門,東面的齊化門為朝陽門,西面的平則門為阜成門,并于各門前增建牌樓與翁城,城四角建角樓,改門前木橋為石橋; 遼至明清時期北京城址的變更 明清時期軍隊出征走德勝門,凱旋歸來入安定門,因此北面的德勝門與安定門常走“兵車”,而城北又為京城的糞場,所以安定門也走“糞車”; 德勝門舊照 安定門舊照 京西門頭溝地區為產煤區,玉泉山的泉水為宮廷用水,因此西面的阜成門常走“煤車”,西直門常走“水車”,阜成門門洞內還刻有梅花一朵; 阜成門舊照 ![]() 西直門舊照 出京城往東是通州碼頭,京杭大運河北起點,修建北京城時所用的木料及京城的糧食供應均由大運河輸送,所以東面的朝陽門常走“糧車”,東直門走“木車”,朝陽門門洞內還刻有谷穗一束; ![]() 朝陽門舊照 ![]() 東直門舊照 清代時設刑場于宣武門外菜市口,因此南面的宣武門常走“囚車”,門前曾立有一塊寫有“后悔遲”的石碑,而京城南郊為釀酒作坊的聚集地,所以崇文門走“酒車”,民間也俗稱“哈德門”,是明清時期稅收管理部門的所在地,故又稱“稅門”; ![]() 宣武門舊照 ![]() 崇文門舊照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的正南門,只有舉行國家大事或皇帝出行時才會開啟,建制規模為九門之最,又俗稱“前門”; ![]() 正陽門舊照 清代負責內城九門守衛的武官稱九門提督,全稱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始設立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目前內城九門僅存正陽門城樓、箭樓與德勝門箭樓。 ![]() 如今的正陽門 6,天安門明代時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稱天安門,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 天安門 7,天安門廣場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100萬人,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毛主席紀念堂,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東側為國家博物館,北面是天安門城樓和國旗桿,南面為正陽門城樓; ![]() 天安門廣場 建國以來天安門廣場共舉行了16次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最近一次為2019年10月1日的慶祝建國70周年閱兵式。 ![]() 2019年國慶70周年大閱兵 8,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規定而修建的皇家宮殿建筑群,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余座,房屋9000余間,以乾清門為界分外朝與后廷兩部分; ![]() 紫禁城 外朝部分由天安門起入端門后,西側為社稷壇,東側為太廟,向北進入午門至太和門廣場(太和門廣場是明清時期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隨后往東入熙和門為武英殿,往西入協和門為文華殿,一路往北入太和門就是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明初稱奉天殿、華蓋殿與謹身殿,嘉靖年間重修后改稱皇極殿、中極殿與建極殿,清順治年間更名為現稱),太和殿主要用于舉行登基大典和皇帝的新婚大典,是我國現存最高、體量最大、裝飾最美、等級最尊的宮殿建筑; ![]() 太和殿 內廷部分進乾清門后依次為乾清宮、交泰殿與坤寧宮,東側為養心殿及東六宮,西側為奉先殿及西六宮,主要是皇帝及其妃嬪的住所,向北出坤寧門就是御花園,正中為欽安殿,再往北即為故宮的北門神武門。 乾清宮內景 9,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主要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國后辟為公園,主要建筑包括祈年殿、圜丘壇、祈谷壇、皇乾殿與回音壁等。明嘉靖年間,又分別于北京城東、北、西三個方向修建日壇、地壇和月壇。 天壇祈年殿 10,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國號大清,并分封戰功卓著的皇室宗親為親王。清軍入關后,順治皇帝依軍功再次封賞部分宗室為親王、郡王,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并恢復了清初期諸王的封號,明確了世襲罔替的制度,即俗稱的“八大鐵帽子王”,目前北京城現存的王府共有約19座,多為清代遺留,民間流傳有“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墻,肅王府的銀子用斗量”一說,但其中最著名仍為恭親王府,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恭親王府占地總面積6萬平方米,分府邸與花園兩部分,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為權臣和珅、慶僖親王永璘的宅邸,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賜予恭親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稱由此而來,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也是目前唯一作為景點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 ![]() 恭王府內景 和碩禮烈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崇德元年封禮親王,世襲罔替,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禮親王府位于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是清代王府中規格最高、最大的兩座王府之一,以房屋多而出名; ![]() 禮親王府外景 和碩豫通親王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睿親王多爾袞同母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后降為信郡王,乾隆年間復封豫親王,世襲罔替,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豫親王府位于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協和醫院的位置,是清代王府中規格最高、最大的兩座王府之一,以院墻高大聞名; ![]() 豫親王府(今北京協和醫院) 和碩肅武親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后被多爾袞構陷削爵,順治皇帝親政后恢復爵位,乾隆年間復改顯親王為肅親王,世襲罔替,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肅親王府位于東城區正義路2號,是原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11、北京城歷史悠久,現留存有諸多寺廟、教堂等宗教類古建筑,主要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為主; 雍和宮,占地面積6.64萬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是賜予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即后來的雍親王府,是雍正、乾隆兩代帝王的“潛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為行宮,雍正皇帝駕崩后曾于此停放靈柩,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為喇嘛廟,是清王朝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也是清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我國佛教的一個分支,松贊干布時期從中原地區及印度地區開始大規模傳入西藏,10世紀后期正式形成,“喇嘛”是藏語音譯,意為上師、上人); ![]() 雍和宮匾額(由滿漢蒙藏四種字體書寫) 白云觀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叢林”之譽,前身是唐代的“天長觀”,后改稱“太極宮”,元初,全真教長春真人丘處機居于此地,成吉思汗敕改為“長春觀”,公元1227年,丘處機仙逝于此,翌年,尹志平于長春觀東側下院建處順堂,以藏丘祖仙蛻(仙蛻,是指道士升仙后留下的遺體),明初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道觀,并易名為白云觀,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官殿、邱祖殿、老律堂等; ![]() 北京白云觀正門 牛街禮拜寺始建于遼圣宗統和十四年(北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擴建,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整修,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敕賜名“禮拜寺”,故有“明寺”之稱,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再次大修,是北京地區歷史最久的清真古寺; 牛街禮拜寺 西什庫天主教堂,俗稱北堂,其前身最早為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教士洪若、劉應修建的救世堂,清代晚期,因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滿,經交涉最終由清政府出資于現址重新修建了一座教堂,即西什庫天主教堂,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式落成,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主體建筑為三層哥特式風格,是北京地區最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 西什庫天主教堂 北京基督教會崇文門堂,是美國衛理公會在我國華北地區建立的第一所禮拜堂,初名亞斯立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被焚毀,兩年后重建。 ![]() 教堂外景 12、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是建于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京師圖書館,建國后易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是目前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閱覽室 13,北京地鐵1號線始建于1965年,1969年建成,是我國第一座擁有地鐵的城市,目前已建成通車地鐵線24條,運營總里程727公里。 ![]() 北京地鐵路線圖 14,北京又稱“博物館之都”,有多達151座注冊博物館,其中國家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 中國國家博物館 15,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形成于清代中晚期,融合了徽戲、秦腔、漢調、昆曲和京腔的唱腔與曲調,清末民初進入鼎盛期,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涌現出了以譚鑫培、梅蘭芳、馬連良等為代表的諸多優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同時也形成了譚派、梅派、馬派等諸多流派,經典曲目有《霸王別姬》《挑滑車》等。 ![]() 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16,北京菜,又稱京幫菜,是以北方菜為基礎,兼收各地風味后形成的,代表美食有北京烤鴨、銅鍋涮羊肉、梔子烤肉、炸醬面等。清末民國時期北京城的大飯莊多以魯菜和清真菜為主,比較出名的有以東興樓為代表的“八大樓”,以砂鍋居為代表的“八大居”,以惠豐堂為代表的“八大堂”和以東來順為代表的“四大順”,另有豐澤園、便宜坊、全聚德等老字號飯莊,家家都有看家菜,各有所長。 ![]() 便宜坊燜爐烤鴨 ![]() 豐澤園蔥燒海參 ![]() 砂鍋居的砂鍋白肉 17,北京城歷史悠久,各行各業中涌現出諸多享譽全國的百年老字號,中藥行業中有創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的同仁堂,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開始供奉宮廷用藥,長達188年之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稻香村已有126年的歷史,至今依然是北京糕點行業的翹楚;內聯升始創于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其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裕泰茶莊創建于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與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創建的張一元茶莊同為譽滿京城的兩家百年老字號;六必居醬園始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北京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老字號之一;天福號醬肘子曾為清代宮廷御膳貢品,創始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迄今已有283年的歷史;榮寶齋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松竹齋”紙店,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坐落于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是一家中外聞名的經營文房四寶的中華老字號。 ![]() 同仁堂安宮牛黃丸 ![]() 稻香村“京八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