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舊從黑駝山上升起,照在古銅色的臉龐上,一群烏發蓬松的“峙峪人”奔走在桑干河遼闊的草原上,他們打著呼哨,舉起弓箭,將獵物——野馬圍困到陷坑中或利用地形逼入絕境。 夜幕降臨,他們燃起篝火,分享著白天的戰利品,火光映照中,有人默默地琢磨著石鏃,準備來日的追逐...... 他們不會想到,在2萬多年之后,有一群考古人也在追逐著他們的印記,探尋塵封的秘密,在考古人的手記中,他們奔跑戰斗的身影仿佛穿越萬年躍然紙上,甚至還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獵馬人”! 本期約讀欄目將邀請您一起收聽考古人尤玉柱先生講述黑駝山下“獵馬人”的故事。 第二期:憶峙峪遺址的發現、發掘和研究 約讀嘉賓:尤玉柱 約讀第二期來自山西博物院00:0028:56 本期約讀嘉賓介紹: 尤玉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第四紀地層學、古脊椎動物學、史前考古學研究。  尤玉柱老師

峙峪遺址 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坐落在山西省朔州市西北15千米黑駝山的東北麓,峙峪河與小泉溝的交匯處。這是一處十分寶貴的遺址,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出土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文化性質鮮明,石制品普遍細小、加工細致、類型復雜,在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系列中占有特殊地位。 
左:武文杰 右:尤玉柱 拍攝于1962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太原工作站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決定在太原設立工作站,目的在于尋找和發掘山西及其周邊地區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和舊石器時代遺址。這個工作站坐落在太原南郊大營盤以西的菜園村,有單獨的小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排平房,根據需要人數常有變動。1963年時只有三人:主任王擇義先生、技師武文杰和尤玉柱。 峙峪村西南是高高突起的呂梁山北支脈—黑駝山,根據鄔崇章先生所提供草圖上標注的位置,我們很快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交匯處找到了化石的原生地點。這是一個面積不足1000平方木的黃土峁,由于河水沖刷,地層剖面上十分清楚,層次分明,暴露出一層約0.5m的黑灰色砂質粘土形成的文化層。文化層中含有數量驚人的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尤其令人興奮的是石制品類型普遍細小,和以往所知的丁村遺址、匼河遺址的器型差別較大。 




峙峪出土石器 經過50多天的發掘,總的收獲是舊石器2萬多件、哺乳動物的牙齒和骨頭化石幾萬件、一件人骨化石和一塊裝飾品,以及燒石、燒骨和骨器。此外還有一千多件特殊的骨片,8公分至10公分長,2公分寬,表面有刻劃痕跡。 峙峪出土馬牙化石 返回太原后,“我”耗費一個多月的時間觀察了最多的馬類化石包括普氏野馬和蒙古野驢(1萬多件牙齒),并按照牙齒的不同位置分門別類進行統計,得出一個比較驚人的結論:峙峪遺址哺乳動物化石中,至少存在128匹普氏野馬和88頭蒙古野驢,可以說,在我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從未見過如此多的馬類化石。所以“我”把“峙峪人”稱之為黑駝山下的“獵馬人”,表明當時的“峙峪人”在捕捉普氏野馬和蒙古野驢方面有著高超的技巧。 
峙峪人狩獵圖 峙峪人過著隨季節性變化而遷徙的流動性生活。他們可能是夏、秋時期來到峙峪河與小泉溝交匯處的河岸邊搭棚安家,追逐獸群,過著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的生活,天氣轉冷時向南遷徙,從而這種行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堆積了大量的遺物。 
2003年 尤玉柱先生野外考察蘆芽山 歡迎大家帶著故事走進山西博物院“晉魂”陳列《文明搖籃》展廳,靜賞峙峪遺址出土文物。 小編有話說: 本期的約讀內容是在北京完成錄制的。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尤老師獨自騎著自行車來到了相約的地點。作為一名考古人,那份對考古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可能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 尤老師從峙峪遺址談到了昔日難忘的考古往事,我們從他閃亮的眼神中看到了一名考古人的驕傲。時至今日,尤老師依然奔波在考古工地上,正當我們感動之余,尤老師又送給我們一個驚喜,一首為《約讀》欄目專門創作并親筆書寫的詩。 
《清平樂·約讀贊》 錄音結束后,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尤老師堅持一個人離開,騎著自行車慢慢消失在北京的街頭。我們看著尤老師像小伙子一樣矍鑠的背影,不禁感慨萬千。 
尤老師騎著自行車遠去的背影 (小編想問大家:這么矍鑠的背影像八十歲的人嗎?) 節目播出了,我們也想借用一段木心先生的詩送給尤老師: 樹蔭下 一壺酒 一塊面包 一卷詩 你依偎著我唱歌 原野就變成了天堂 約讀嘉賓推薦書目: 《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賈蘭坡、蓋培、尤玉柱,考古學報.1972(1),39—58. 《關于峙峪遺址若干問題的討論》尤玉柱,考古與文物,1982(5),44—47. 《峙峪遺址刻劃符號初探》尤玉柱,科學通報,1982(16),1008—1010. 《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骨雕的初步研究》尤玉柱,中國第四紀地質與環境,1982,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02. 《黑駝山下獵馬人》尤玉柱,化石,19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