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導讀:北中醫博士話健康原創美文第68篇 #肝膽胰腎科普排位賽#昨天,文章介紹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久病不愈纏綿難愈遷延良久,則多見氣滯血瘀,其胃痛定處不移,痛如針刺,治療原則:采用消痛除脹同時必須行氣化瘀的宗旨,以及經常用到的治療中藥。今天,參照北中醫博士話健康原創美文第68篇的資料,讓我來接著介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要從疏肝健脾的角度,用痛瀉要方治療的道理。二、肝郁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什么可以用痛瀉要方治療?從中醫五行理論上來看,脾屬土,運化水谷,化生精微,為氣血生活之源(土生萬物);肝屬木,疏通氣血,調暢情志和氣機(木性生長,升發,喜條達)。從脾土和肝木之關系上來看,脾土需要肝木疏瀉,肝木依賴脾土榮養。 如果脾氣虛,則土虛木乘,木郁土中,其調理就需要養血柔肝,健脾和胃。 通常對于肝郁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見胃脘脹痛,脘腹脹滿,神疲倦怠,四肢乏力,納差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 對于肝郁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肝郁因脾土氣虛而致,脾土運化失常而導致腹痛;治療可以采取瀉的方法; 其理論依據----可參見明代中醫學家吳鶴皋所言:“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故令痛瀉”。 痛瀉要方----就是上述治法的代表方劑; 痛瀉要方----原名白術芍藥散。其源:一說出自于明代醫家張景岳的《景岳全書》;一說出自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 為治療肝脾不和之痛瀉證的和解劑常用方。 方解:痛瀉要方中,白術----重在健脾振奮脾氣; 白芍----重在緩舒肝木; 陳皮----具有醒中理氣的作用; 防風----可散肝助脾。 上述四藥合為痛瀉要方,相互相應,可達到補脾疏肝的作用。 中醫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常用中藥:還有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陳皮、白芍、防風,雞內金、砂仁、木香、黃精、當歸、山藥、炒麥芽等。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脾胃系統,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