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輻射魚 叮叮叮~ 大家春節回家的車票機票都買了嗎?筆者上星期才想起來買,然而放假當天車票已經被搶光了…… 聽表哥說,國內的大學開始陸續放假了,而作為一只寄宿制國際高中狗,今天卻是圣誕假后的開學第二天。通宵時望著涼涼的GPA,想起兩周后的final,沒寫完的假期作業,肚子超餓卻沒吃的,不禁又想起了媽媽的飯。 在外地上學,總會在一些時刻莫名其妙開始想家。上著課好無聊啊,想跟老爹打游戲;食堂好難吃啊,媽媽清水面好吃100倍;怎么又拖延了,爸媽快來催催我。早早定好車票,早早就會思考帶什么回家,卻在最后一天才開始打包。踏出校門那一刻,雖然還沒到家,卻已經聞到了家的味道。 等等我一會再吃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歷:放假第一天,你拖著超重的行李箱,踏上了回家的路。買好禮物,趕公交、趕火車、趕飛機、趕回家。路上你倦意地賞著窗外略過的風景,心里滿滿裝著的全是爸媽的好。一天奔波后,你來到了家門口,還沒敲門就開了。家里彌漫著淡淡的油煙味,媽媽就繼續做飯了。你在飯桌上談談經歷的各種奇聞異事和各種失敗成功,這時候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么認真傾聽你的人。爸媽使勁夸你長大了。 這時候你覺得家真好啊,那怎么放假最后幾天又吵起來了呢?媽媽不停地嘮叨啊,又嫌你不吃飯,還不讓定外賣嫌不干凈。又嫌你不學習,還不讓你熬夜,早上還嫌起得晚。親戚問你學習怎么樣了啊,你說GPA涼涼了他們還嫌你,然后猛灌雞湯。這段時間,感覺到的卻是不被傾聽和不被理解了。 可是一開學,就又想爹媽。所以……愛是和距離成反比的嗎? 上次抱怨作業太難,忘記屏蔽,發了個朋友圈說了20個“累死了”,爸媽轉頭就發來微信:“怎么了?” 然后雞湯刷滿屏幕,還有各種吃飽穿暖的叮囑。可我想要的不是雞湯啊,而是一個能邊幫我寫作業又能聽得我抱怨的超人。 相信很多人都會把長輩分到一組,這樣每次發個朋友圈抱怨生活時屏蔽就很方便。問為什么,怕他們擔心個沒完啊。漸漸地,我們不想再讓父母介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卻希望能在低落時得到他們的安慰。我們不想讓他們為我們規劃好整個人生,卻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去尋求他們的意見。隔閡貌似越來越大。 我們過著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趕due的痛苦、party的瘋狂、社團的快樂,可爹媽卻沒什么好期待的。他們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同樣工作、盡力賺錢提供學費、和在微信上給我們發的那幾句話罷了。他們置頂我們的家庭群,我們卻在各種消息里丟失了他們的蹤跡。 何為家 所以我們在外地想那么多次的家是什么呢?是媽媽的菜嗎?不,城市里的菜客觀來說多樣又好吃,比媽媽的手藝強多了。是故鄉的土地風景嗎?不,五星級景區各地都有,家里那點農田土山算什么? 是對方的關照嗎?不,朋友間照樣有關照和溫暖,朋友的擁抱也帶來幸福。既然關于家的一切都能在外地得到更好的,為什么我們還是會想家? 做個小孩 在外面生活不易,所有選擇要自己做,時間要自己規劃,身體要自己照顧,社交要自己處理……當生活的風雨突然間瓢潑下來,我們只能躲在自己精心縫制的、尚未成熟的外衣里,煎熬地等它過去。 好想讓爸爸媽媽再來為我們擋一次雨,就像小時候一樣,責任可以推給父母,生活可以推給父母,當他們為我們做錯了選擇我們還有斥責的對象。現在走錯了路,苦果只能自己吞掉。一次一次對生活充滿了動力,卻還是不知不覺中被消磨掉,反省后又重新充滿難以長久的動力。 人群中孤獨得想哭,卻硬是要逞強。 我只想做個小孩。 而回到家里,我們就仿佛回到了從前,擁有無條件的愛和大大的包容。聽著媽媽做好了飯一遍遍喊你去吃,嘮叨著不要熬夜多吃果蔬。看著爸爸雖然已經聽不懂你說的東西,但仍然盡力去學習和模仿,為了能讓你舒服地交流。睡懶覺起床,在沙發上一躺,好吃的自動到手邊來,不用擔心方便面有沒有煮沸,也不在乎什么社交形象。是不是有點像理想生活呢?不管一個人多大年紀,永遠都還是父母的孩子啊。 大家都很難 爸媽大概也想理解我們的內心,但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也許爸媽有時候顯得很不通情達理,但請原諒他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父母,很多事情也都要去學習,不管是關于教育還是關于你。 也許有時候父母在某些觀念上特別固執,但請原諒他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和原則以及不足。既然可以包容朋友的缺點,那也包容一下父母的吧。也許我們與父母對愛有著不同的想法,但他們在用自己所認為最好的方式愛著你。請原諒他們也再做一回小孩吧。 據說,從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生活開始,到再也無法與父母見面,和爹媽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大概只有三個月。趁著我們還沒年輕,趁著父母還沒那么老,每星期多花個半小時耐下心來陪陪他們吧,在外游學主動多打給家里打幾個電話吧。因為我們想家時,他們可能也很想我們呢。 排版|LK |
|
來自: 新用戶9620LIP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