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找書讀的日子 文 | 劉碧峰 從圖書館借回張新蠶著的《家國十年·1966—1976》一書,一讀就放不下,記憶深處的許多東西,不自覺的就浮上了腦海,特別是關于找書閱讀的記述,讓我也想起自己四處覓書、苦中有樂的那段日子來。 著名作家止庵先生說過:“買書第一,讀書第二,編書第三,寫書第四。”止庵先生這里所說的,是當前讀書人的一種人生境界,仔細想想,我目前的生活狀態,倒頗有這么一點意思。 近些年來,隨著收入的增多和生活的穩定,每年總要抽些余錢,買個三五十本書;在讀書方面則是每日的必修之課,稍有閑暇,總要找書來讀,讀自己的藏書,讀師友的贈書,更多的是讀從圖書館借來的書,每個月至少要讀個十余本;又因我現在所從事工作的性質,每年都要編幾本書在全國各地出版社出版,同時,在業余時間堅持文學創作,陸續出版小說集、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七本,正所謂買、讀、編,寫、無一不與書字相關。 自新時期以來,我國出版業呈現出空間的繁榮,我們想讀什么書,都能夠極為方便地找來,以解饑渴。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正是“十年動亂”時期,整個神州大地萬木蕭索,文化園地一片荒蕪,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和產品,都被打成“封、資、修”的東西,想找一本像樣的好書來讀,簡直就如做夢娶媳婦的事。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先后讀到了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因此,這一時期的讀書生活,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一九七O年,我還在讀初中,那時節,正是大革文化命的高潮時期,除了一些“無產階級專政”方面的理論讀物之外,很難讀到歷史文化典籍或者文學名著方面的東西,學校的圖書室在農宣隊來時就已查封,聽老師說里面有好多文學名著,但我們卻無緣涉足其間。在我知道了圖書室的秘密之后,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好奇和欲望,便打起了一窺的主意,利用打掃衛生的機會,和一個同學撬窗潛入圖書室內,匆匆忙忙各揣了幾本書出來,到家仔細一看,卻是《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幾種常聽人們津津樂道的小說,還有一本當時看起來如若天書的《易經》。 這幾本小說的到手,著實讓我喜出望外,一連多日沉浸于其中,讓我稚嫩的心,得到了難以言說的充實享受。這幾本書很快就看完了,但也不敢再到學校圖書室里去偷書了,好在那時候同學們都想讀書而又難找到好書,私下里便流行起換書讀的風氣,于是我便用這幾本書與同學們換書,初中兩年間交換了近五十本書,現在想來,這一階段,所讀的書既量大又扎實,每本書的精髓可以說都深深地刻在了心里,而更重要的,是這段四處找書讀的日子,讓我渴求知識的心靈,得到了莫大的撫慰。 進入高中階段,學校開設的課程,僅有《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等幾門,語文課本都是毛主席語錄和當時的幾篇通訊報道,有點文學色彩的也就是幾篇魯迅的文章。恰在此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全套魯迅作品的單行本,這也是文革時期出版的唯一的現代作家作品集,我聞知此消息后,在伯父面前死纏硬磨地要來了三元錢,到附近的小鎮供銷社里,買來了《且介亭雜文》、《吶喊》、《野草》等十二本書,每本書的定價在二角至三角伍分之間,在我抱著這些書回家的路上,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的人了。 魯迅的著作,伴隨我度過了愉快的高中階段,但這一時期,正是人生求知欲望最強烈的時期,魯迅的著作盡管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卻不可能滿足我的讀書之愿,我又用這些魯迅著作,與同學們交換一些當時新出版的《金光大道》、《激戰無名川》、《分界線》等書,這些書盡管都是在高、大、全模式下出產的,但對我們這些荒不擇食的讀者來說,總是聊勝于無,頗有解寂之效。 一九七五年,我已高中畢業兩年,在毛澤東談紅樓夢的講話傳出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這部經典名著,這是當時正式出版的唯一一套古典文學名著,且內部發行,限發至縣團級。我聽到這個消息后,托多重關系,找到當時的地委宣傳部長,批了個條子到新華書店購回一套,書一到手,我即在幾天的時間內閱讀一過,并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復讀了兩遍,可以說,這是我今生閱讀生涯中最愉悅的一次精神享受。 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找書之旅,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那幾年,當時一大批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他們每個人都帶了一批書到農村來,既是追求知識也是消磨時光,我們所在的村下放來了四個武漢知青,且都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每個人都帶來了一個書籍,各有二三十本之多,還不時回家換來新書。他們帶來的書,成了我最大的念想,一有機會,我就纏著他們叫哥哥套近乎,使他們個個都喜歡我,他們視為珍寶的書,只要我借,都不打束口,幾年下來,我從他們的手里,陸續借讀了二百多本書,且都是那時候極為難見、列為禁書的“封、資、修”的東西,諸如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狄更斯、普希金、中國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子夜》、《家》、《駱駝祥子》、《女神》、《香飄四季》、《清江壯歌》等現當代文學名著,這段閱讀經歷,極大地打開了我封閉的心靈,豐富了我荒蕪的精神家園。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里,文苑凋零,書林無枝,想找到一本好書,不說比登天還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們農村土生土長的青少年,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而我卻機緣巧合,居然找到了這么一些好書,而且,正因為那時候書少,每借到一本書,讀得是分外仔細、認真,有的書甚至看過多遍,這恰恰使我受益匪淺,并為今生這輩子從事文學工作并小有所成,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現在讀書的環境,與那段日子,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書店里的書琳瑯滿目,圖書館里藏書品種齊全,我們想看什么書,很輕松地就可以拿到,我們的讀書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但那段四處找書借書來讀的時光,卻在我的心中不時閃現,那既苦且甜的味道,將令我回味終生。
第 九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