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發現,在12世紀,掐絲琺瑯器由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絲琺瑯器,經由東西貿易的興起,隨著一般番貨傳入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統治歐亞大陸,建立大元帝國,由于人種的遷徙與文化技藝頻繁的交流,掐絲琺瑯的制作技巧隨著西方藝人傳入。 ![]() 明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瑯的金色裝飾結構也是后期加入進去的,它的功能與之前所介紹的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耳瓶是相同的,試想如果將這一部分去掉之后,整個掐絲琺瑯器無論是器型的完整程度或是色彩與金屬色的比例關系方面都會遜色許多。 近幾年,收藏熱催熱了景泰藍市場,景泰藍的市場價值開始逐步回升。拍賣市場上,景泰藍拍價節節攀升。例如,2007年“掐絲琺瑯胡人像”拍出6529萬元;2008年“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斯壺”拍出9072萬元。 ![]() 明代中期的掐絲琺瑯獅戲紋三足爐,玉紐木蓋替代了一部分銅胎的裝飾,其作用與銅胎一樣,起到一定的色彩調和的作用,它在整個器皿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較大,這種裝飾形式在當時是種創新,在以后的掐絲琺瑯裝飾上面也延續了這種其他材質代替金屬胎的裝飾形式。 掐絲琺瑯之所以在幾百年里成為宮廷專有的華貴藝術,一方面因為銅胎掐絲琺瑯價值不菲,尤其是元、明時期的掐絲琺瑯器,胎體厚重,全由純銅制成,極少的甚至用金做胎;另一方面,掐絲琺瑯與生俱來的鐘鼎富貴之氣,與文人階 層的隱逸風度形成極大反照,因此被歷代帝王當作獨 一 無 二的皇權與財富的象征。 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宮里吃年夜飯的時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藍餐具,陪宴的親王貴胄用的都是瓷或銀質的餐具,這就跟路易十五的餐桌上要放一只純金的寶船一樣,乾隆皇帝亦以琺瑯器來彰顯帝王與臣子的不同。掐絲琺瑯器是國運昌盛、物阜民豐的佐證,一旦經濟蕭條,工藝便迅速衰落。解放前夕,掐絲琺瑯工藝幾乎已經人絕藝亡。解放后,國家開始重視保護傳統文化和工藝。當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為掐絲琺瑯工藝的再度崛起創造了契機。 ![]() 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中國的傳統工藝之一,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屬胎體(多為銅胎)上掐細銅絲構圖,然后根據裝飾需要,在掐絲輪廓內填入不同顏色的釉料粉末,再經燒制、打磨、鎏金諸道工序才能完成。將掐好的細銅絲圖案固定在胎體上,需要經過900度左右的焙燒。釉料粉末由固態轉化為液態的加熱溫度必須控制在800度以內,否則會令銅絲從胎體上脫落。當釉料冷卻,固著于胎體表面時,原本填滿掐絲輪廓的粉末會低于銅絲的厚度,因而需要再次填釉焙燒,該過程一般重復三至五次,才能達到燒結的釉料與銅絲輪廓齊平的效果。可以想象,掐絲琺瑯器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繁瑣,除了原料(銅、釉料),還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 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學名為“掐絲琺瑯”,俗稱為“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有600多年的發展歷史。元代是引進期,明代是發展期與成熟期,清代是鼎盛期。其中,明代的掐絲琺瑯發展主要歷經了三個時期:早期宣德年間的快速發展期、中期景泰年間的工藝成熟期和晚期萬歷年間的復興繁榮期。據《天府廣記》記載:“若奇珍異寶進入尚方者,咸于內市萃之。至內造如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園廠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精巧遠邁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內市重價購之。”借此可知,時至明末,掐絲琺瑯與宣德的銅器、成化的瓷器、永樂的漆器相提并論,是當時收藏市場上炙手可熱、價格不菲的高端文玩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