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討論了張仲景活用半夏瀉心湯,我們再來看李東垣是如何活用半夏瀉心湯的。 李東垣的《醫(yī)學全書》中寫道:消痞丸,治心下痞悶,一切所傷,及積年不愈者。 干生姜,炒神曲,炙甘草(各兩分),豬苓(二錢五分),澤瀉,厚樸,砂仁(各三錢),半夏,陳皮,人參(各四線),枳實(五錢炒),黃連,黃芩(各六錢),姜黃,白術(shù)(各一兩)。 李東垣的這一張方子消痞丸,很明顯是從內(nèi)傷的角度考慮的。看他的這個組方有點雜亂,干生姜,炙甘草,半夏,人參,黃芩,黃連,這就是半夏瀉心湯沒有用大棗,而加了別的藥,有豬苓,澤瀉,白術(shù),如果在有桂枝和茯苓的話就是五苓散,有人參,干姜、甘草,白術(shù),這就是理中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這又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神曲、砂仁,白術(shù),陳皮,茯苓,半夏、枳實、厚樸、甘草,姜黃這有點象香砂養(yǎng)胃丸。 李東垣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去了大棗,加子大劑量的白術(shù)配枳實,這不是把枳術(shù)丸配進來了,這就是半夏瀉心湯去大棗合枳術(shù)丸。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了神曲,豬苓,澤瀉,厚樸,砂仁,陳皮,姜黃,這相當于把木得換成了姜黃,草豆蔻換成了神曲的香砂養(yǎng)胃丸,這又是半夏瀉心湯合枳術(shù)丸合香砂養(yǎng)胃丸。 這個方劑看起來有點雜亂,但是,他的主方還是明確的,半夏瀉心湯和枳術(shù)丸,他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把黃芩,黃連的劑量調(diào)得稍微大一點,干姜的劑量用得小,但是他里面用了厚樸,砂仁和大劑量的白術(shù)。 李東垣的另一張方劑叫失笑丸(又叫枳實消痞丸),治右關(guān)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 干生姜(一錢),炙甘草,大麥芽,白茯苓,白術(shù)(各二錢),半夏曲,人參(各三錢),厚樸(四錢炙),枳實,黃連(各五錢)。 干姜,甘草,半夏,人參,黃連。半夏瀉心湯的七味藥,李東垣在這里用了五味,把黃芩和大棗去了,在這個基礎上加了白術(shù)和枳實,又有枳術(shù)丸的意思,標準的枳術(shù)丸是白術(shù)的劑量大于枳實,如果把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茯苓合起來,那就是半夏瀉心湯合了四君子湯。 我們再來看李東垣的另一張方劑: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澤瀉,姜黃(各一錢),干生姜(二錢),炙甘草,茯苓,白術(shù)(各三錢),陳皮,豬苓(各五錢),枳實(七錢炒),半夏(九錢),黃連(一兩),黃芩(二兩炒)。 干姜,炙甘草,半夏,黃連,黃芩,這又是在半夏瀉心湯中用了五味藥,把人參和大棗去了,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加了,澤瀉,茯苓,白術(shù),豬苓,這是四苓散,也就是半夏瀉心湯合了四苓散,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了行血的姜黃,理氣的陳皮,白術(shù)配枳實,這又有枳術(shù)丸的意思,但是,枳實的劑量大于白術(shù),按張仲景的方子說的話,那就叫枳術(shù)湯。 也就是說,半夏瀉心湯可以和四君子湯合方,可以和四苓散合方,可以和枳術(shù)湯合方,可以和枳術(shù)丸合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