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那年,桑格格去深圳找兩位開服裝店的朋友玩,晚上在出租屋里,她們盡情聊了過去上學的事情。回到廣州后,那天說起的事卻一直在心里翻涌,桑格格忍不住都寫了下來,發到常去的論壇上。桑格格寫的一樁樁小事被很多讀者說有趣,后來,它們成了《小時候》,于 2007 年首次出版。 時隔十四年,新編版《小時候》將與讀者們見面。今天單讀分享桑格格為新編版所作的后記。她還像當時一樣,“寫我這些年的經歷”。她寫《小時候》的緣起,寫自己如何成為作家,卻罹患抑郁癥,最終又重獲平靜。雖然十多年間,她的寫作技法和心智都變得成熟,但在寫作中充分地活這一點好像一直都沒變過。 《小時候》新編版后記 撰文:桑格格 《小時候》出版已經十一年了,感謝老讀者多年的支持,謝謝你們用純真回應我。也感謝新讀者選擇閱讀它,希望它能給你們帶來一點樂趣。幾乎每天都有人追問我這本書什么時候再版,問到我羞愧。現在這個新編的《小時候》終于和大家見面了,我也松了一口氣。 這一次重編,內容比以前完整了,也不是我比以前寫作進步了多少,只是畢竟又過了這么多年,發生的事情本身也有了完整的樣貌。寫著寫著,突然覺得這本書還真該十年之后的現在來寫,當時我那么小,怎么就開始回憶了呢?而且文字那么幼稚。但陰差陽錯,上天就是這樣安排的。感謝當年鼓勵我寫這本書的第一個人——王曉峰,后面我會提到。 還記得二十四歲那年,我住在廣州美院一間很破舊的老宿舍里。天氣很熱,一天要沖好幾個涼。一天傍晚沖涼的時候,水從頭上淋下來,我突然想,天啊,我都二十四了,還一事無成。從小我就覺得自己將來必是一個非凡的人,可現在一點影子都沒有啊!一邊洗一邊覺得很彷徨,人生好像只能這樣下去了。但洗完澡,神清氣爽,覺得嗐,這樣就這樣唄,可能人人都這樣,我又能有什么特別的。我要接受這個事實。 但是,我又多嘴,問當時的男朋友九色鹿先生:你覺得我以后會是一個有成就的人么?他點點頭:會,你最終會讓我驕傲的。唉,我心里又不平靜了,坐在那里發呆。我最愛發呆了。發呆最大的好處就是發著發著,慢慢就睡著了,能睡得特別香。比正常睡覺還香。睡一個飽飽的覺,是非常實際的好處,非常愜意,就忘記了為什么發呆。
那時候剛有博客,我瞞著九色鹿去注冊了一個。雖然他確定我會有成就,但并沒有教我怎么才能達到。他是一個大學老師,愛做學問,我不行。研究學問比發呆更能讓我入睡。 在這個博客上我開始記錄一點生活小事。看著自己隨便敲下來的一句話能成為一個頁面上的標題,非常正式的樣子,讓人激動。下面的空白好像在對我招手:來寫點什么吧。我就寫點什么,幾乎每天都寫:逛菜市場啦,買了一個拖布啦,吃了一個蛋糕啦,喂了幾只流浪貓啦……那時候,那個博客的介紹就是:每天寫點什么我才高興。就這樣,慢慢有人來看了,還有人留言。 第一條留言是:你挺有趣的!我非常震驚。天啊,我被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從這天起,我慢慢每天能收獲兩三個留言,每一個我都如獲至寶。等留言發展到每一條能有十個左右的時候,我就寫得更帶勁了。點開發布博客空白欄的時候,手指都在發癢,電腦微微發藍的光照亮了我那張興奮的臉。這和成就毫無關系,只是我愿意這么干,發自內心覺得高興。現在想來,那就是我最早的寫作練習吧。不過說實話,和現在也沒啥本質上的差別。 第二年,我二十五歲了,覺得自己有點老了,在 MSN 上問豆豆:我老了么?她快速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老錘子老。對不起啊,不是我要說臟話,她原話確實就是這樣的。有些時候,人會非常需要朋友給出這樣斬釘截鐵的回答。我這個人很聽勸,立刻就眉開眼笑了,我沒老。但是沒老,就又要做點什么有價值的事情啊。那時候,我沒有工作,每天就只是偷偷摸摸寫點博客。我又坐下來發呆了……又睡著了…… 那時候,豆豆和張敏都在深圳開鋪子賣服裝,同學田麗從成都去看她們,問我去不去。我這個大閑人,還有什么不去的道理!收拾東西就去了深圳。我最愛去深圳找豆豆和張敏玩了,可以幫她們看鋪子,那就有一種工作的感覺——我賣東西還挺厲害的!我喜歡和顏悅色地和人聊天,買不買的不要緊。每個人都是陌生人,說幾句話就好像不陌生了。這世界上這么多人,偏偏我就認識這個人了。張敏和豆豆不太理解我這種世界觀,她們對我的評價到現在都是:有點瓜。那天賣了不少東西,大家都很高興,晚上一起在出租屋里喝點小酒,聊起過去上學的事情。聊著聊著,大家都不說話了,聽我一個人說,我說得口沫橫飛。大家聽得非常來勁,尤其是田麗,哈哈大笑,不停地問后來喃,后來喃,哈哈哈哈,后來喃。
后來,我回了廣州,一直都在想那天我和她們聊起的事情,這些事情好像在心里自己又繼續冒出來,翻來覆去的。那是一個非常熱的夜晚,我睡在上下鋪的上鋪,輾轉反側,實在沒法睡著。好像是凌晨兩點過,我終于忍不了,翻身從上鋪飛了下來,對的,是飛下來,還摔了一下,痛得齜牙咧嘴。我打開一個空白頁,開始敲了一行字:說說我小時候的事。過了一會兒,九色鹿醒了,他睡眼矇眬地看著我,你在干嘛?多年以后,他回憶當時:你蹲在板凳上,燈也不開,眼睛盯著電腦屏幕,亮得跟賊一樣,還像精神病一樣笑著說:“我在寫點小時候的事。” 我到現在也是,寫興奮了,就蹲在板凳上。 那晚,我寫下了這本書里最初的一千多字,發在常去的論壇上,這個論壇的版主就是王曉峰。等第二天醒來,打開這個版面的時候,我驚呆了,很多很多留言,大家都說:哈哈哈哈太有趣了,還有么?等更新。王曉峰說:格格,你繼續寫,寫完了我幫你想辦法出版。我這時才告訴九色鹿:嗯,我在網上寫東西有一段時間了。他說我看看。他看的時候我很緊張,因為他對我而言,是個很有學問的人,我很怕他說不好。結果,他看完了,轉頭看著我說:很好啊!我問真的么?他點點頭:真的。我說這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有價值么?他點點頭:有。 他說了這個“有”字之后,大概有半個月的時間,除了吃飯和必要的睡眠,我就沒有離開過電腦,一雙手飛快地在鍵盤上打字。每天都有人等著我更新,周圍的朋友都知道這件事了,也來找我,說你寫的好像我小時候的事情啊,然后又告訴我一些他們小時候的趣事。他們一說,馬上又能勾連出很多我一時沒有想起的事情。原來記憶這個東西,有自己的秩序,一環套著一環,好像是大樹的根莖,只要摸對了,一直拉一直拉,就越拉越多。我只是寫,一條又一條,一條又一條,完全沒有想過這是一個文學創作,需要一個什么結構。當時我寫到一千多條的時候,那是我回憶我在西藏哲蚌寺看曬佛,一邊爬山,一邊念著剛學會的一句藏語“金梅塞”(忘不了),望著一眼望不到頭的朝圣的人群,眼淚落下來。有個網友說,格格,這是要結束了么?我一看,天啊,對啊,這就是結束。然后,我就真的宣布,這部回憶錄寫完了。嗯,就是這樣偶然,開始和結束,都不是我自己想好的。
提一句,這位網友的名字叫大仙,他于 2019 年因病去世了。寫到這里,我才真的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這本書還在,但有的人卻不在了。 王曉峰同學幫我詢問了幾家出版社,他們都表示,沒見過這樣的小說,很難出版。書稿在電腦里待了兩年。我就給它加了一個后記:自己用藍黑碳素墨水抄寫在本子上,送給我愛的人,他看不看都不要緊,不看就放在箱子里。我就忘記這件事,照常生活。 我把這本書稿送給了九色鹿。(沒有抄寫,太累人了)他當然沒有放在箱子里,作為一個專業設計師,他準備把它做成一本書,還問我:要不要畫點插圖啊?我說我畫得很幼稚啊。他說,那不正好配你幼稚的文字么?我就開始了畫插圖,畫一張,他就贊一張,真的也是很夸張。等我畫好插圖,他把樣書做出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書遞到我手里的時候,我很感動,比后來拿到真正出版的書還感動。 在新星出版社工作的朋友(也是我當時的網友)看到了這個樣書,她覺得很好,很像樣子,除了沒有外封皮。出版社立即拍板出版,這個過程很快。書出來的時候,我都沒有反應過來,第一版就全部賣完了。我開始接到記者的電話,問能不能采訪我。我有點疑惑,問九色鹿:我是不是有點成就了?他點點頭:有一點吧。我問:那你為我驕傲了么?他點點頭:驕傲。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坐在了椅子上,太好了,我終于完成這個事情了。我對他說:記住了,我已經讓你驕傲了啊,以后不要再要求我什么了。 他確實不再要求我什么,但是有別的東西來要求我。這就是我自己。從這本書開始,我從一個無所事事的閑人,成了一個作家。接下來,我該怎么辦,我已經把我這短短的人生都寫完了,還能寫點啥。輕松了兩年,我就不能輕松了。博客的介紹從“每天寫點什么我才高興”變成了“她很嚴肅”。 我在嚴肅地想成為一個真正自主的作家,什么都在嘗試,散文、童話、詩歌、虛構小說。我也開始了大量閱讀,什么嚴肅看什么。這一段時間的寫作,攢成了第二本書《黑花黃》,零零碎碎,雜七雜八。大部分只是一種嘗試。很艱難的嘗試。我比較少提到這本書,但是有時候也有讀者說喜歡這一本,我就會格外開心。連這一本都喜歡,真是我親生的讀者。
很少翻開《小時候》。但是偶爾在書柜上摸到,打開,看幾頁,也能看得興高采烈——尤其是童年那部分。我也試圖在書里分辨從哪里就開始成長了。這個分界很不清晰。但是有一點很清晰,就是那些童年的事情,依然像是昨天的事情。我常常驚訝于周圍的人們,他們能把童年、少年、成年分得那么清晰。而我的這些節點,那么模糊。有時候,我也會再想起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驚喜地寫下來發在微博上,然后就有人來告訴我:格格,這個你在《小時候》里面寫過。嗯,我是一個把過往出賣了的人,記性還不大好。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那個要求我的東西對我越來越嚴厲。但是我可寫的東西,越來越少,最初那種點開一個空白頁的興奮,越來越少。為了躲避寫作,我發展出很多興趣愛好:古琴啦、喝茶啦、做陶藝啦。每天著著急急去赴各種飯局,喝酒唱歌,生活看上去也是熱火朝天,欣欣向榮。但是在家里,每當路過電腦的時候,我都繞道走。 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很愛哭,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就哭,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原來那個瓜兮兮的瓜娃子,變得很悲傷。九色鹿一籌莫展,他常常在家藏錢,讓我去找。我最愛找錢,因為找到就算我的!以前有什么不開心,這一招最管用了。但是,后來也不管用了,甚至他在地毯下藏一千塊巨款,也不管用。我捧著錢還是哭。 那次回成都,去見一個朋友,他有抑郁癥,當時我并不知道。他看著我消瘦的樣子有點吃驚,問了問情況,我簡單說了說。他馬上把才掛的華西醫院精神內科的號讓給我:你去吧,我覺得你現在比我嚴重。這個號不好掛,先讓給你。我并不相信自己真的有這個病,將信將疑去了醫院,醫生當時就把我留了下來,說你需要住院。 我愿意留下來住院,是因為發現病房有暖氣。那是成都的冬天。后來硬要出院,是發現住一天的費用太高了。無論如何,在華西醫院精神內科住院的那段時間,總體說來還是溫馨的。每天輸液的時候,針扎在血管里,那種痛讓我覺得舒服;一股涼涼的液體流進我燥熱的體內,我覺得舒服。現在我還懷念那張小小的病床,窄小得就像是童年睡的床。站在窗前,看灰蒙蒙的成都,我很少站在那么高的地方看成都,非常陌生,也非常親。
從醫院出來,情況有一點緩解,但是并沒有根治,復發的時候比以前更嚴重。這時候,九色鹿先生開始研究關于抑郁癥的各種知識,并且自學中醫,他打算自己來醫治我。這個開始對他也很有意義,打開了一扇通往中國古典學問的門,對他以前所學的西式研究是一種全新的改變。我后來遇到了幾位有意思的中醫,他們在幾個重要階段都幫助了我。但是,這個病最終的內因還是自己,要自己想好起來。 九色鹿一直陪伴我,他從男朋友,變成了我先生。他帶我走了很多地方,全世界各地,歐洲、美洲、東南亞、東北亞。他說你不一定非要做一個作家,做一個健康的人就很好,能感受這個世界的有趣就行了。我說:真的可以么?他點點頭:當然可以了。我問:這樣過一輩子也有價值么?他點點頭:有。 他在不丹的佛殿前祈禱:請佛祖保佑瓜娃子健健康康、長得又白又胖!他一走開,我就馬上過去拜拜:佛祖別聽他的,我不想長得太胖。 那次不丹行,至今難忘。記得有一個小和尚,他看著我笑嘻嘻地反復說一句中文:以前,以前,以前。不知道為什么他就說這一句,可能他就會這一句中文。就像我只會一句藏語:金梅塞,金梅塞,金梅塞。還讓我難忘的是,在蒙古烏蘭巴托郊區的草原上,那還是寒冷的早春,我走進羊群,咩咩咩叫的羊居然并不躲開,反而靠向我。我抱起一只小羊,哭了,開心地哭了。我覺得我又開始能感受到什么了,那些在非常寧靜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的東西,不留心、看不到的東西。 我恢復了寫作,完成了第三本書《不留心,看不見》。這本書,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我找到了寫作的一點技巧,也知道什么適合自己寫。這種知道,說不上來多么確定,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東西,但是讓我越來越能安靜了。機緣巧合,我從北京搬家到了杭州,住在一個環境很寧靜的小區里,內心的安靜和環境的寧靜,讓抑郁癥再沒有復發過。 一次,我偶然看到詩人何小竹的一首詩《石榴》:開春的時候 / 一樹繁花 / 到了夏天 / 我數了一數 / 才四個石榴。這首詩讓我驚訝,甚至是一種震動。何小竹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寫作者,也是一位善于引導的老師。因為這首詩,我認識了他。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寫詩,寫更加需要錘煉技巧也更加坦誠的東西。詩歌對寫作者的要求,我模糊地感覺到,就是冥冥中那個折磨過我的東西曾經對我的要求。有點神秘,但是又實實在在。我現在不那么怕它了。
我不著急了,等,等待那種讓我有寫作沖動的內容到來。如果不來,生活也沒有薄待我。前幾天朋友史航發了幾張我七八年前的照片來,短發、桀驁不馴的樣子。而現在的我,長發披肩歲月靜好。我第一感覺是羞愧,不知道該面對哪一個我。哪個才是我?兩個都是,好像又都不是。我唯一愿意面對的,可能依然是充分地活,有感而發,寫了就忘。這倒是和以前的想法,本質上一樣。 寫這篇后記,寫著寫著,我又蹲在了板凳上。九色鹿問我:你在干嘛?我瞪著賊一樣亮的眼睛:我在寫我這些年的經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