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洛埃斯一世改革 中世紀初期伊朗國王實行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改革。科斯洛埃斯一世(Chos-roes I, 531—579) 是中世紀初期伊朗薩珊王朝著名的國王,在他統治時期,伊朗的封建制度發展起來。為了加強王權,鞏固統治,曾實行了一系列改革。①沒收馬資達克教徒從貴族手里奪取的土地,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給效忠于國王的軍事貴族,取得他們對國王的支持。②清查農民耕種的國有土地,依照土地面積的大小、土質的好壞和收成的多少,規定固定稅率,定期征收土地稅,禁止國家官吏和地方封建主任意征收。這樣既可減輕農民負擔,又增加了國庫收入。③中央設立龐大的官僚機構,在首都泰西封建筑規模宏大的王宮;地方設立四大行政區,由國王任命總督統治,以利于中央集權制的加強。④建立裝備精良的鐵甲騎兵隊,并征發農民補充步兵,建立起正規的常備兵。以上改革,促進了伊朗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經濟、文化的巨大發展。科斯洛埃斯一世依靠強大國力,不斷對外擴張,長期與東羅馬帝國作戰,先后攻占安條克、也門等地。但因連年戰爭的消耗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加深,以及人民群眾的反抗,薩珊王朝很快由盛轉衰, 7世紀中期被阿拉伯人滅亡。 蘇爾赫·阿列姆起義 778—779年發生在阿拉伯帝國境內里海南岸的一次農民起義。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建立強大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封建生產關系得到發展,人民倍受封建壓迫,因而階級斗爭日益激化。778年發生蘇爾赫·阿列姆起義。起義者用紅色旗幟作為起義軍的標幟,以反對崇尚黑色的阿拔斯王朝,故稱“蘇爾赫·阿列姆”,意即“紅旗軍”。參加起義的基本群眾是農民,也有手工業者和奴隸。起義者要求廢除伊斯蘭教信條和教規,實行土地公有和社會平等。779年,起義被阿拔斯朝的哈里發所鎮壓,但起義者所堅持的斗爭綱領影響了以后中亞地區的人民起義。 白益王朝 10至11世紀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由伊朗本族人在伊朗西部建立的封建王朝(932—1055年),因創建者阿馬德·伊本·白益(Ahmad ibn Buyeh)而得名。阿馬德的父親為伊朗游牧部族酋長,自稱薩珊王朝后裔,乘阿拔斯王朝衰落之時,在伊朗西部起兵反對哈里發,很快取得勝利,932年建都于設拉子,宣布獨立。945年,阿馬德攻占帝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淪為傀儡,僅保留宗教權力,軍政實權完全掌握在白益王朝歷代愛彌兒(伊斯蘭教國家君主之稱)手中。該王朝版圖最大時,除伊朗西部外,還包括伊拉克等地。后因統治階級發生內訌,被塞爾柱突厥人滅亡。 黑羊王朝 1378—1468年伊朗西部的封建王朝。因以黑羊旗幟為標志而得名。“黑羊”阿拉伯語為“卡拉一科雍魯(Kara Kuyunlu),又稱卡拉一科雍魯王朝。14世紀70年代,帖木兒征服伊朗大部分地區,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在反對帖木兒帝國的斗爭中,土庫曼游牧部落貴族在里海西南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建立黑羊王朝,首都大不里士,其版圖最大時,除伊朗西部外,還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等地。該王朝經常和周圍國家發生戰爭,很快被削弱,1468年,被白羊王朝所取代。 白羊王朝 1468—1502年伊朗西部和中部的封建王朝。因以白羊旗幟為標志而得名。“白羊”阿拉伯語為“阿克—科雍魯”(Ak Kuyun-lu),故又稱阿克—科雍魯王朝。該王朝是土庫曼游牧部落貴族于1468年推翻黑羊王朝以后建立的,仍以大不里士為首都,其版圖基本和黑羊王朝相同,除伊朗西部地區外,又擴大到伊朗中部地區。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斗爭,國家很快趨于分裂。1500年,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地區被阿爾文德蘇丹和穆拉德蘇丹瓜分;吉朗、馬贊得朗等地宣告獨立,國勢迅速衰落,1502年,被薩非王朝征服。 薩非王朝 中世紀后期伊朗的封建王朝(1502—1722)。帖木兒帝國瓦解后,伊朗境內出現了許多獨立的封建小國,伊朗人伊斯邁爾·薩非(稱伊斯邁爾一世,IsmailⅠ,1486—1524)依靠突厥游牧部落的武力,于1502年統一伊朗,建立薩非王朝,定都大不里士,以什葉派為國教。在國王阿拔斯一世(Abbas Ⅰ,1557—1629)統治時,建造新都伊斯法罕,加強王權,建立起強大的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國王本人獲得“阿拔斯大帝”的稱號。國家版圖最大時除伊朗高原外,還包括阿富汗,以及伊拉克、土耳其部分地區,成為當時西亞大國,同東西方均有密切的貿易往來。但由于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以及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路線的轉移,國勢迅速衰落,人民不斷舉行起義。1721年,阿富汗人入侵伊朗高原。1722年,國王投降,薩非王朝遂亡。 吉朗起義 伊朗薩非王朝統治時發生在里海西南岸吉朗(Gilan)地區的人民起義。薩非王朝統治時,農民和手工業者受到殘酷剝削,農民收獲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要繳給封建主,此外,勞動人民還要無償地為封建主和國家做工,如修路、開河、建要塞等。因此不斷激起各地人民起義,其中尤以被征服地區為甚,吉朗省曾多次發生人民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629年的人民大起義,起義的策源地是養蠶業中心拉希占(Lahijan)和勒什特(Resht)。參加起義的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一些不滿意中央的地方封建主也混進了起義隊伍,他們擁戴一個破落貴族為起義領袖,企圖擺脫國王控制,恢復原有獨立。起義軍聲勢浩大,封建統治者紛紛逃離吉朗地區,許多貴族邸宅被毀壞,財產被分掉,起義軍攻占勒什特后,打開國王倉庫,將儲藏的生絲分給窮人。由于起義軍斗爭目標不明確和混入起義軍隊伍中貴族的叛變,結果遭到統治者的殘酷鎮壓,起義很快失敗。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薩非王朝的統治,從此薩非王朝趨向衰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