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需要信念,如同數學需要美感一樣。 在科學里,人們堅信著世界是內在統一的,和諧的,能被逐漸認知的。質量守恒、能量守恒這些觀念已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 在數學中人們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對稱、完備等思維方式,并總是將這種美的導向強烈地植根于注意力中,應用于推導中,認為這樣的理論才是美的,才值得去追求。 科學離開了信念,數學離開了美感,它們都將寸步難行。 然而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信念和美感有可能讓人不顧實際,成為人類的一廂情愿。就像比賽的觀賞性和比賽的贏球目的,有時并不一定那么契合,雖然它們有很大的相容與調和空間。 從本質上看,科學和數學是在以不同的視角看這個世界。每個視角中,人的傾向和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研究的方向和路徑。但人所喜好的是否就是世界的本質、人所忽略的是否就一定不那么重要呢?不一定。 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再到量子力學,每一次大的理論演進都在打破過往的信念,在被人忽視的點上開創新的天地;歷史的三次數學危機,都對人們的直覺或邏輯等產生顛覆性的沖擊,才推動了今天數學的發展。可以說,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更接近世界的本質。 其實,自然本沒有傾向性,只是人因為自身的局限才需要做選擇。例如自然中充斥著無中生有、無窮、極限等現象,而人對其中的機理并不容易理解,需要一種適合人類認知的方式去解讀;自然中也無所謂復雜或簡單,而人對于復雜有著天然的心理距離、對于簡單卻有著強烈的傾向。如果人不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沒有信念和美感的內在支撐,人類的認知和學科的發展都將非常緩慢。 世界就像一個萬花筒,從每個方向看都能有生動的發現,而每個方向也都有它的局限;在沒有達到認識的深度邊緣時,人可能會長期沉浸在這個角度的成果喜悅中。但這些信念和美感能支撐人類走多久,最后能否達到認知世界本來面目的目的,還不好說,不過有一點,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 按照本體論的觀點,世界是美的只對人有意義,對自然一點意義也沒有。而科學正是號稱以本體論的角度、客觀地描述和解說自然。按照量子物理理論,我們所認識的宇宙不是純潔的宇宙,深深得帶了人認識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烙印。人的思維能解讀自然,蜜蜂或許也可以,只不過解讀出來的是另一番模樣罷了。 科學所說的"客觀"是相對的,終究是以人的眼光來觀察著這個世界,世界對人表現成這樣,對別的物種可能表現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面貌。人只可能認識與人相作用后所呈現在人面前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才談到客觀。而科學的表述是以本體的形式表述的,隱掉了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但這并不代表人的不存在。 從這個角度說,科學、數學都帶有相當大的“隨意性”,選擇不同,推演出的理論可能完全是兩樣。然而一旦選定了信念,也就選定了方向,就像數學中公理的選定很具隨意性,然而一旦選定,發展的方向也就定了。 如果科學沒有信念,數學沒有美感,它們一定走不了這么遠;而當認識到達一定深度、達到深度邊緣時,人們是選擇繼續堅定自己的信念,不顧實際固執地走下去,還是讓實際顛覆自己的觀念,陷入新一輪的混亂、再破繭重生呢? 人也是世界的一種,是世界全景的一個縮影,帶有世界的一些特征,以人的眼光營造出來的客觀需要將人自身納入其范疇。唯有堅持信念,選擇美感,面對危機,升級認知——也許這就是人認識世界所必須經歷的矛盾,也只有在這種動態的過程中才能化解所有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