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一個學生問:“趙楷《膽巴碑》中的某些'豎鉤’有小缺口,是敗筆嗎?”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到底是趙孟頫的敗筆呢?還是筆法本身的樣子? 今天,俠客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針對這個現象,曾有學者做過研究,認為:“趙孟頫由于寫的太快,本身豎鉤難度就較大,偶爾會出現失誤也在所難免,于是施以補筆?!?br> 這位學者認為是“補筆”形成的,俠客認為不妥。既然趙孟頫日書萬字,哪還有功夫去補筆呢?況且補筆對技藝純熟書家來說,畢竟是拿不上臺面的。 俠客示范 俠客經過多年的臨趙,總結得出:豎畫行至末端,略往左推動筆桿,頂筆立鋒鉤出。且筆毫越硬效果愈發明顯。 那么,這種現象是不是僅存在于趙楷中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來看看蘇軾《黃州寒食帖》中的三個字: 除了蘇軾,我們在王羲之《蘭亭序》中亦有發現: 當然,在蔡襄和黃庭堅行書中也較為常見 由此看來,在趙孟頫之前,此技法雖然不是很普遍,但確實已經形成了。趙孟頫一生在追求古典筆法,匯百家筆法融于筆端,可謂信手拈來。 俠客示范“則”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種小缺口豐富多樣,不僅能提高書寫速度,還能增加“鉤”的豐富性,使整幅作品更具活力。 當然,此筆法絕非刻意模仿,只有掌握正確的技法,再加上大量的練習方能為之,以達到“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制圖不易 記得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