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是一場為了收復失地而進行的斗爭,基督教軍隊和穆斯林軍隊相互開戰,戰役持續了200多年。 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而戰,收獲頗豐。 有的人奪取了許多中東宗教場所和城市的控制權;有的新興軍事組織,諸如圣殿騎士團,得以發跡;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君主一戰成名,變為不朽的傳奇;有的王朝為了統治這個地區而建立。 ▲電影《天國王朝》劇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字軍逐漸淪陷于對財富和地位的渴望之中,并用他們的貪婪震驚了歐洲的文明社會。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他宣稱: “我們不為金錢或名譽而戰,只要去耶路撒冷解放基督徒,你們就可以洗清自己的罪惡。” 這種宗教熱情激勵著十字軍離開家園,奔襲千里發動一場神圣的戰爭。 激昂的十字軍戰士稱他們的軍隊為“上帝的軍隊”,稱戰死者為“死去的殉道者”。 ▲教皇烏爾班二世 然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還有更隱秘的寓意。 首先,教皇與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四世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次十字軍東征大大提高了烏爾班二世的地位。 因為土耳其的穆斯林屢犯拜占廷帝國邊境,于是拜占廷皇帝阿歷克塞一世也向烏爾班二世尋求軍事援助。 西方的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不穩定,教皇認為這是改善關系的一個機會。 歐洲不同地區的軍隊組成了四支十字軍,這些軍隊由圣吉勒的雷蒙德、布永的戈弗雷、維曼多瓦的休和塔蘭托的博希蒙德(及他的侄子坦克雷德)等高級貴族領導。 ▲宗教熱情促使十字軍背井離鄉,跨越千里發動圣戰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雖然所有社會階層的人都“參加十字軍東征”,但并沒有國王參戰。 第五縱隊由著名傳教士彼得隱士領導,部分騎士和平民參與管理,因此被稱為“人民的十字軍”。 1096年8月,十字軍于陸路進軍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盡管彼得的軍隊最先到達,但他忽視了阿歷克塞一世的建議,沒有等待進攻前的后援支持。 在十字軍和穆斯林的第一次重大沖突中,土耳其軍隊在西弗多托鎮壓了入侵的歐洲人。 十字軍東征在信徒全部到達后才算真正開始。 1098年6月,他們先后攻占了安納托利亞的塞爾柱首都尼加亞城和當時羅馬帝國的第三大城市安條克;1099年,他們占領了耶路撒冷。 占領圣城后,十字軍發起了一場毀滅性的行動。為了將信仰不同的人“凈化”,他們以猶太人和穆斯林為目標,肆意殺害男人、女人和兒童。 ▲血洗耶路撒冷 圣地被歐洲人控制后,領地被劃分成各個小國,被統稱為Outremer,也就是法語中“海外”的意思。 然而,當一個新的天主教勢力在中東崛起時,大多數十字軍戰士選擇帶著他們的掠奪物返回家園,留下那些支離破碎的小國獨自對抗仍然強大的伊斯蘭統治者。 領導十字軍東征的貴族們不愿意成為十字軍國家的國王。 當圣吉勒的雷蒙德拒絕加冕時,布永的戈弗雷接受了這份榮耀。但他拒絕了國王的頭銜,而用“圣墓的保衛者”來彰顯榮譽。 然而,戈弗雷的繼任者卻沒有這樣的顧慮。1100年,戈弗雷的兄弟鮑德溫成為第一個出身于十字軍的國王。 他將耶路撒冷王國的領土擴展到如今的以色列、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最終他死于對埃及的突襲中。 他的另一個堂兄,鮑德溫二世是他的繼任者。他秉承鮑德溫一世的意志,繼續為王國開疆辟土。 ▲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 之后,耶路撒冷在一位女王的統治下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鮑德溫二世的女兒梅利森德擁有一半法國血統和一半亞美尼亞血統。她嫁給了一位法國貴族,即安茹的富爾克。這位法國貴族與英法兩國王室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梅利森德從小就被培養為統治者,并于1131年完全掌控帝國。 梅利森德不僅建造了今天的圣墓教堂,還建造了圣母瑪利亞的墳墓和耶路撒冷集市,這些建筑被沿用至今。 1145年,教皇尤金三世在梅利森德的警告下,呼吁開展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年12月,阿勒頗和摩蘇爾的穆斯林統治者曾攻打埃德薩。梅利森德向其派遣軍隊,但是沒有進一步增援,最終導致戰敗。 另一個十字軍國家安條克,正忙于與拜占廷人的戰斗,所以定居在此的天主教徒向西方尋求幫助。 ▲雙方明顯的宗教差異通常意味著他們在戰場上是敵人 為了不辜負十字軍東征的先輩,這一次許多王室成員參與了東征,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國皇帝康拉德三世。 盡管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向圣地派遣了五萬士兵,遠超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人數,但還是沒有成功。 這些軍隊缺乏紀律、補給和資金,在穿越小亞細亞時遭到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屠殺。 他們最初的重點是拯救埃德薩,但在1147年法國和德國的軍隊抵達時,這座城市已經被牢牢地控制在贊吉王朝的繼任者努爾阿德丁手中。 于是,十字軍將目標轉移到一座穆斯林城市——大馬士革。 然而,在他們進攻該城的四天里,努爾阿德丁帶著增援部隊抵達,最終十字軍恥辱地撤退了。1148年,歐洲人撤回西方,這使得耶路撒冷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 ▲大馬士革之戰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決定性戰役 更為復雜的是,大約在這個時候,梅利森德和她的兒子鮑德溫三世鬧翻了。盡管鮑德溫三世已經成年七年了,但梅利森德仍然把持著權力。 隨后雙方妥協:鮑德溫三世統治該地區北部,女王統治朱迪亞和撒瑪利亞。但是,鮑德溫三世入侵了他母親的領地,隨之內戰爆發了。 1154年,梅利森德退位,母親和兒子最終達成和解。在鮑德溫三世的權力穩固后,他可以自由地保衛王國的邊境。 經過漫長的戰役,鮑德溫三世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并于1158年擊敗努爾阿德丁。 十字軍國家的繼承人從來不是確定的,鮑德溫三世的侄子鮑德溫四世也不例外。 他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他的導師們發現,他在和其他孩子玩耍時,展現出了對于疼痛的高度忍耐。但很快出現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未來的國王患有麻風病。 1174年,鮑德溫四世加冕,人們普遍認為他會是一位短命的傀儡。然而,鮑德溫四世采取強硬的軍事手腕,很快駁斥了人們的這一觀點。 在突襲和小規模戰斗中,這位年輕的國王贏得了許多令人驚訝的勝利,擊敗了入侵的薩拉丁。 ▲一幅19世紀描述蒙吉薩戰役的版畫,展示了十字軍橫掃薩拉丁軍隊的場面 薩拉丁是一位著名的蘇丹,他一統埃及、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并時刻緊盯著耶路撒冷。 但到了1183年,鮑德溫四世開始全身潰爛,他的視力也模糊到近乎失明。 怵于他的統治和聲譽,聽說“麻風國王”帶著一群雜牌兵加入了保衛耶路撒冷的軍隊后,薩拉丁撤退了,直到鮑德溫四世在1185年去世后才再次進攻。 ▲1183年,臥床不起的鮑德溫四世仍然在指揮東征 這時,十字軍國家已經沒有戰斗人員了,所有的城堡和城鎮都只剩下一些年輕且缺乏經驗的駐軍。 因為無人能敵,薩拉丁從基督徒手中奪走了耶路撒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位蘇丹允許基督徒為自己贖身,甚至還允許他們討價還價。 這種做法與十字軍一百年前血洗這座城市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圣城的失守再次在基督教界掀起軒然大波,于是他們很快開始籌備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這場十字軍東征主要是薩拉丁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之間的競爭。 雖然他們從未見面,但這兩個偉人在十字軍國家中發起了無數戰役,并在各自的國家里成為傳奇。 ![]() ▲薩拉丁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是國王和皇帝的征戰。 英格蘭的理查一世、法國的腓力二世和德國的腓特烈·巴巴羅薩皇帝都參與其中。 因為腓特烈皇帝統領著最大的帝國,所以他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整支隊伍的領導者。 他不僅擁有與穆斯林作戰的經驗,還擁有10萬士兵,這是當時最大的十字軍隊伍。以上種種都是奪回圣地的重要保證。 ![]() ▲穆斯林騎兵在速度和機動性上的優勢彌補了其在重甲方面的劣勢 然而,當腓特烈大帝在軍隊前方橫跨亞美尼亞的一條河流時,勝利的步伐戛然而止。 他的馬在橋上一滑,將他甩入洶涌的河水中。大概是盔甲太重的緣故,腓特烈大帝被拖下水后活活淹死了。 對于這位偉大的皇帝來說,這是一個滑稽的結局。 他的兒子十分渴望看到他的父親到達圣地,所以派人將他的尸身用醋腌制,抬著這具尸體走完了剩下的道路。皇帝的遺骸遍布圣地,并由不同的教堂保管著。 十字軍中最杰出的領袖去世了,這給了理查一世接過領袖衣缽的機會。 這位英國國王在出發時聲望平平,但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后,他被視為一個傳奇。 理查憑借勇氣贏得了“獅心王”的綽號,同時他的個人魅力也讓歐洲和中東領導人為其傾倒。 ![]() ▲獅心王的軍隊向耶路撒冷進軍 1191年6月,英格蘭國王在圍攻阿克的戰役中隆重登場。 如果在這里取得勝利,薩拉丁在此地的聲譽和權力將大受打擊。經過理查的不懈努力,這座城市在一個多月后失守。 理查贏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但十字軍陣營中的深層矛盾分裂了軍隊。 法國的腓力二世從來沒有像理查一樣熱衷于十字軍東征,加上炎熱的氣候和古怪的疾病,法國特遣隊在阿克被征服后不久就離開了。 圍城期間,薩拉丁的軍隊一直在與十字軍交戰,同時雙方也針對囚犯轉移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談判。 這為十字軍東征史上最具爭議的野蠻行徑之一奠定了基礎。 薩拉丁需要支付的巨額贖金超出了當時城內官員的承受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認為,所謂的贖金不過是一種拖延戰術,旨在讓十字軍在阿克進退兩難。 ![]() ▲由于自身重要的戰略地位,阿克經常爆發戰爭 據說,穆斯林殺害了他們的基督徒囚犯,因此理查下令將被俘虜的約3000名阿克駐軍帶出來,在穆斯林軍隊面前進行屠殺。 冬季的惡劣天氣使軍隊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遭受重創,同時也斷了長期占領圣地的可能。 在逐步逼近目的地時,理查命令軍隊撤回海岸,穆斯林得以繼續掌控耶路撒冷。 因為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并未攻占耶路撒冷,所以西方又開始謀劃下一場十字軍東征。 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隊伍踏上征途。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失敗之舉,為東西方教會帶來了更深的分歧。 歸咎于軍隊對其他基督徒的暴力行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聲名狼藉,成為了西方丑聞。 ![]() ▲基督教徒與薩拉丁統治的撒拉遜人作戰,出自提爾的威廉所著《史記》 十字軍東征原本是一場針對穆斯林的戰爭,旨在拯救受迫害的基督徒,現在卻變成了一種新的掠奪方式。 為了償還從威尼斯商人那里欠下的巨額債務,十字軍襲擊并占領了基督教城市扎拉。教皇英諾森三世勃然大怒,并將威尼斯人逐出教會。 從那時起,十字軍東征將目的地轉向了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們卷入了拜占廷王朝的內斗。 基督徒將圣戰拋在一邊,襲擊并洗劫了這座城市,因為他們很清楚,流亡的王子不可能兌現他們幫助他奪取王位的錢。 在這場毀滅性的行動中,一座偉大的基督教城市和其居民被洗劫一空。 ![]() ▲對君士坦丁堡的劫掠激怒了基督教世界 英諾森三世試圖繼續掌控十字軍東征,于是他將十字軍的注意力從法國和西班牙的異教徒戰斗中轉向圣地。 隨著新目標的確立,十字軍也重新調整了軍事戰略的重心。他們的目標將是埃及,而不是耶路撒冷。 占領埃及的計劃得到了后來十字軍東征領導人的響應。他們希望切斷穆斯林的權力根基,進而攻占城市,一舉奪走中東大部分政權。 遺憾的是,和從前一樣,這些軍隊并沒有達到目的。 雖然歐洲軍隊支撐著十字軍東征,但他們也不能幫助十字軍國家和十字軍長期生存。 盡管圣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不斷填補歐洲人撤退后留下的空缺,但從圣地離去的人還是慢慢耗盡了十字軍國家的人力。 隨著人員補給的減少,士兵們也逐漸變得萎靡不振。 ![]() ▲歐洲人在14世紀的十字軍東征中筋疲力盡 人們對十字軍東征的熱情正在逐漸減弱。由理查國王創造的十字軍東征“黃金時代”將永遠不會重演。 13世紀末,強大的馬穆魯克哈里發在埃及崛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后,騎士團的最后一個基督教據點倒塌了。 最終,在圣地肆虐了二百多年的十字軍東征結束了。 ![]() 《圣殿騎士傳奇》 [英] 喬恩·懷特 編著 定價:60.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4
|
|
來自: 安喜的空間 > 《歷史人文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