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階級的出色作家高爾基,在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后,面對無恥的變節叛變、反革命恐怖手段和各種各樣的威脅利誘,仍然像暴風雨中的海燕一樣,高唱舊社會的挽歌,呼喚大革命的風暴。他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通過高度的藝術概括,懷著如火的激情,創作了劃時代的巨著《母親》。 這是一部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新紀元的偉大作品。它第一次把工人的形象作為作品的主人公加以全面、生動地刻劃,塑造了巴威爾和他的母親等許多覺醒了的新一代工人階級的典型,成功地再現了1905年革命前夕俄國革命的畫面,深刻地反映了俄國解放運動第三階段的特征: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實踐逐漸與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母親》代表著巴黎公社文學之后全新的、更高階段社會主義文學的高潮。 ![]() 高爾基 《母親》開頭兩章簡練深刻地描繪了老一代工人悲慘的生活狀況;第三章通過對老鉗工符拉索夫去世的描寫,預示了老一代工人生活的結束和新一代工人生活的開始。這一章是全書的轉折點,符拉索夫的兒子巴威爾開始了對新的生活道路的尋求;第四章寫了巴威爾同深受資本家剝削和夫權壓迫的母親談心,說了許多母親想也沒想過的新鮮而又實在的道理;在以后的各章里,以巴威爾為首的由青年人組成的革命小組,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領導下展開了革命活動。巴威爾和他的同志們被捕之后,曾經害怕過革命的母親尼洛夫娜勇敢地參加了革命工作,為革命者傳送情報。巴威爾和同志們出獄后,公開了自己的活動,組織領導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行動——“五一”示威游行。當巴威爾再次被捕入獄之后,母親尼洛夫娜從兒子和他的同志們的身上得到鼓舞,不再有任何顧慮,毅然接替兒子的工作。她到農村、城鎮、車站等人群眾多的地方去撒發傳單,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沙皇專制政府,打倒資本家的剝削制度。在沙皇政府審判革命者的法庭上,巴威爾把法庭當作講壇,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號召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繼續革命。 《母親》第一次表現出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基本特征,體現了從革命發展中反映生活的原則,使之成了后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典范。《母親》給世界文學帶來了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方法。它一經發表就震動了世界,列寧稱它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盡管這本書在俄國傳閱的結果,使高爾基不得不開始了長達7年的政治流亡生活,但它仍是一本對1906年的俄國來說非常及時的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