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二二六事件”的日本青年軍官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陸軍中法西斯派別之一——“皇道派”發動軍事政變。 1929—1933年,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日本的法西斯勢力日益膨脹。法西斯分子借日本政黨內閣不能提出對付經濟危機的有效對策和政黨的腐敗現象,圖謀在天皇名義下由軍部直接掌權。為此,法西斯分子采取暗殺和發動政變等手段,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政權。 1930年11月,推行“協調外交”的濱口首相遭法西斯分子槍擊,不久身亡;12月,繼濱口內閣執政的若槻內閣受到法西斯分子指責,在軍部的壓力下總辭職;12月13日,組成了以犬養毅為首相,荒木貞夫為陸軍大臣的政友會內閣。盡管犬養內閣積極推行戰爭和擴張政策,但仍未使狂熱的法西斯分子滿意。1932年5月15日,一群以士官生為主體的陸海軍法西斯分子襲擊了首相官邸、警視廳等處,槍殺了首相犬養毅。事件發生后,軍隊借口“時局非常”,拒絕政黨繼續組閣。于是恢復老辦法,由天皇任命組閣。這樣,日本的“政黨內閣”就此告終,以后內閣總理只限于軍人和官僚、貴族擔任。犬養首相被殺后,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組成了所謂“舉國一致”的內閣。齋藤內閣日益屈從于軍部,對外實行“焦土外交”(即使全國化為焦土,也要貫徹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積極炮制“滿洲國”;對內加強法西斯統治,鎮壓所謂“危害國體”的各個進步組織,并努力推行軍國主義教育,積極培養法西斯骨干。 隨著軍部在政治上日益得勢,其內部也出現了矛盾。陸軍中的法西斯分子分裂成兩派。一派稱為“皇道派”,它以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少壯派軍官為骨干,其首領為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這一派成員多為出身于中小地主及富農的中下級軍官,他們打著“發揚皇道,尊崇天皇”的旗號,主張以武力改變現狀,推翻現內閣,由天皇執政,建立軍部的獨裁政權。支持這一派的是那些專門發展軍火工業起家的新興財閥和地主。另一派稱為“統制派”,參加者多為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元老軍官,其首領為永田鐵山、宇垣、南次郎等。他們反對軍事政變,主張用自上而下的合法手段控制政權,樹立軍部的統制權。支持這一派的多是日本老牌財閥和宮廷貴族,如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急欲通過武裝政變實行軍事獨裁的“皇道派”對企圖合法掌握國家政權的“統制派”日益不滿,因而密謀起事,建立自己的軍事政權。 1936年2月26日凌晨,以荒木貞夫為代表的“皇道派”軍人,在新財閥的支持下,由22名軍官率領1400余名士兵,發動軍事政變,占領了首都東京的許多重要行政機關,其中包括陸軍省和警視廳。他們襲擊了首相官邸和其他高級官吏的住宅,殺死了內務大臣齋藤實、大藏大臣高橋是清和陸軍教育總監渡邊將軍。叛亂分子占領首都中央地區達3天之久,要求天皇罷免“統制派”軍官,建立以“皇道派”為首的軍人法西斯政府。但是軍部多數的法西斯分子害怕擅自使用部隊發動政變會破壞天皇制軍隊的基本秩序,從而引起天皇制度的崩潰,加上軍閥集團的內訌,叛亂得不到其他部隊的支持,因此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二二六事件”后,“統制派”向“皇道派”展開全面進攻。荒木、真崎等7名大將被免除現役,編入預備役,對直接參加事變的80多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則處以刑罰,其中19人被判死刑,70人被判徒刑?!盎实琅伞苯洿舜驌舳货瓴徽?,“統制派”在軍隊中占據了領導地位。1936年3月,在“統制派”支持下日本組成廣田弘毅內閣。廣田內閣一開始就接受了陸軍“建設國防國家”的要求,1936年5月恢復了保障軍部特權的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6月,由陸海軍修改了“帝國國防方針”,把蘇聯和美國并列為第一位的假想敵國,陸海軍為此確定擴充軍備的計劃。8月7日,廣田內閣的首相、陸相、海相、外相、藏相五相會議通過了“基本國策綱要”,即“在外交和國防兩方面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還要向海洋方面擴張發展”。這一國策方針,加速了日本戰時經濟體制的建立,把日本進一步導向軍國主義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