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有兩問,鄙人先重點解意境,再趣談出處。 一、意境之美“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 ——元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這篇七言絕句是元末明初詩人唐溫如的作品。唐溫如在詩史上可謂是名不見經傳,可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這一句卻廣為人知,它讓讀者身臨其境,再一次體會到恍惚之間思緒融匯穹廬星野,肉身被容納于廣闊天地的那種壯麗又純粹的自然之美。所謂意境,不外乎主客觀融合,情景交融與虛實相生幾個特征。這首詩尾句神來一筆,正好把這幾個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不落窠臼。這首絕句剛好可以按照首尾分為兩個部分,而且以曹操的《觀滄海》詩句為題也恰如其分。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詩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洞庭”,是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簡單的紀游詩。前兩句講明地點并抒情。詩的前兩句“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湖波的壯景描繪結合,以虛幻的神話的方式,營造場景的虛幻感,以歷史人物故事做鋪墊,賦予景物歷史的厚重感。這兩句沒有多余的藻繪,本身不是多優美的句子,卻為下文驚艷之句做好鋪墊,有了神話故事的背景,尾句一呼便流麗得動人心魄詩句,猶空中仙籟。就本句而言,功能性大于美感。 洞庭湖泛起層層白波,渺渺茫茫。這是前兩句描繪的景象。比起春日碧凈柔波,夏日的浩浩湯湯相比,進入枯水期的秋日湖泊是深邃沉靜的。水較春日冰晶融化后的深,也比卷沙驚濤的夏日奔流清,像是一個人的中年時期,沉穩,包容而靜水流深,這觸動了同為暮年的唐溫如心里那根幽微細小的弦,涌動出悲愴之感,這是聯想遭際后,與時景的共情。 他故意用湘君的故事替代了直抒胸臆。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追隨不及,啼竹成斑,一夜白頭。西風很神奇,李清照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里的“西風”吹皺一池秋水,又讓湘君一夜白頭,這哪里是西風,是實體化的愁。與其說唐溫如不想落窠臼照著“悲秋”的主題繼續深入點題,倒不如說此時的他醉得思緒破碎,無法用邏輯思維去腦海里搜刮那些陳詞典章,好讓自己的愁緒名正言順,只得任由具象的思維帶著眼睛最直觀的觸碰眼前的景象,這才有了尾句的傳世之語。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兩句意境高妙,在于信筆直出,準確描摹出微醺之時精神恍惚神智跳躍產生幻覺,在湖中覽星河璀璨時仿佛置身其間融為一體的狀態,這兩句對夢境的描寫十分成功,貴在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夢境切合實境,船在天上與天在水中正相關合,顯得真實可信;夢無形體,卻說清夢滿船,夢無重量,卻用“壓”字來表現,把幻覺寫得如此真切;從夢境的清酣,不難覺察出詩人對于擺脫塵囂的愉悅,記夢而兼及感情,則又有暗中傳神之妙。讓人想起異曲同工的李易安《漁家傲》中“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一句。都是記夢,把星辰寫得靈動如仙境,而自己此時因為飲酒酣夢,脫離了現實肉身的束縛,也成為了滿天星子的一份子,與穹廬為伴,在天地間暢游高歌。 所謂意境高妙,就在于這種流轉飛動的自由感,并不虛無縹緲難以捉摸,而是融入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樣對人與宇宙關系的深刻思考。在唐溫如清麗流轉的夢筆飛花下,充滿了浪漫主義豐富的想象色彩,又滲透出對現實境況的折射與反思,既流麗奔逸,意興遄飛,又含蓄蘊藉,回味無窮。 這樣的意境,用“塑造”并不準確,它更像是一個生活失意醉生夢死的中年人倚在船弓上望著天癡想:“星星真美。”然后酒精的作用讓此刻的唐溫如陷入半夢半醒的幻境,心中郁積的塊壘也轉化成對環境細膩又模糊的直感,于是萬般感受與典章積淀在他的腦海神奇的發生了轉化,讓他信口吐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 有時候寫詩就是這么感性,靈感的爆發就在一個巧妙的瞬間。 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唐溫如繡口一吐是什么呢? 是秋水沉靜的湖波,是滿天沉甸甸的星野…… 是夢想破碎的聲音…… 他只能代表他自己。這樣的心聲,跨越數百年,在今日有一群人能與他共鳴。 意境的最后一個特征,是主客觀相融,原來所謂主,不僅是觸景生情的作者,還有眼前沉吟這些佳詞麗句的我們。 二、關于出現在全唐詩這件事第一節煽完情,這里可以稍微輕松一點,由于本人不擅考據,身邊史料暫缺。所以僅作猜想。 《題龍陽縣青草湖》為何出現在全唐詩呢?個人猜想原因有三: 其一是全唐詩乃清康熙年間編撰,因為唐溫如此人并沒有其他出名詩作,無論在政績仕途上還是沙場征戰上也沒什么突出成績被載入史冊,因此文獻缺失造成面帶考據有誤。唐溫如就好比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只不過寫了一首出名的詩就銷聲匿跡了,試想不說幾百年,就算幾十年后,有誰會記得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名字呢? 其二是這首詩頗具唐風。眾所周知,元代以“元曲”見長,在詩詞方面成績并不突出,縱使歷史上有“元詩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槨,揭奚斯),大家對這些人也很陌生。元代統治者是游牧民族普遍文化素養不高,對文人不夠重視,也造成了一些文人為了謀生去戲班子寫戲曲劇本的現象,客觀上促進了元曲的發展。但是對詩文始終是不夠重視的。所以元代整體詩詞水平不高,也很難概括出共性。像“唐詩以豐神情韻見長,宋詩以筋骨思理為妙”這類概括整體特征的話語是沒有元代詩詞什么事的。 既然說到唐代詩重在“豐神情韻”,就可以想到唐溫如這首詩,尤其是尾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清河。”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頗有“逸出塵外,怪生筆端”的仙風道骨,的確是有唐詩的顯著特征。讓人自然聯想起李杜,岑參,孟浩然,張九齡等唐代詩人。因為獨特的藝術個性被歸類為唐詩,也是一種有趣的烏龍現象。 其三是作者名字,唐溫如,唐珙。因為古代還沒有標點符號,就會產生歧義。抄錄的人會以為是【唐】溫如,即一位叫溫如的唐代詩人寫的詩,因此把它輯錄到了全唐詩中。這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這是一首佳作。可愛的烏龍事件瑕不掩瑜,反而能讓更多人知道這首詩。品味詩歌,重點還是在它的用語修辭、意象意境、思想內容綜合起來帶給讀者的審美價值,它同人的生活經歷一起建構了人的品味。至于它出處何如,是誰所作,了解這些能讓詩歌有所附麗,卻不是我們普通讀者應該投入過多精力的戰場,術業有專攻,期待文獻學的專家們在這些方面能夠解開迷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