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德國第一屆內閣成員合影 美國利用“柏林危機”時期的緊張局勢,加緊了分裂德國的活動。1948年9月,美英占領當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起草“占領法規”。法國希望在法規中詳細具體地規定西德政府的權限,而英美只主張發表一個籠統的聲明。由于意見分歧,一直拖延到1949年4月簽訂《北大西洋公約》以后,美英法3國外長才于4月8日在華盛頓簽署了《關于德國的協定》。該協定規定美英法3國政府保持在西德的最高權力;3國政府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盟國高級專員公署”行使3國在西德的最高權力,包括有對西德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發布命令、否決它的立法和行政決定的直接行動權力;3國政府保留管制西德外交、國防、外匯以及對外貿易的權力等等。可見,占領當局仍然是即將成立的西德政府的太上皇。 1949年5月10日,在西方占領當局的操縱下,西德統治集團宣布波恩為“首都”,23日,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根本法》(又稱《波恩憲法》),宣布聯邦德國為聯邦制國家。 8月14日,西占區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在總數402個議席中,基督教民主聯盟獲139席,社會民主黨131席,自由民主黨52席,基督教社會聯盟和德意志黨各17席,共產黨15席。9月12日,聯邦議員和聯邦參議院聯席會議選舉自由民主黨人西奧多·休斯為聯邦總統。15日組成了以阿登納為聯邦總理的聯邦政府,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屆政府正式宣告成立。21日,“占領法規”生效,德境法占區軍政府結束工作,3占區正式合并。 ![]() 民主德國首任總統威廉·皮克和總理奧托·格羅提沃 在美英法籌建聯邦德國的同時,蘇占區也積極籌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占區由原德意志帝國東部5個州組成。早在1945年7月,蘇聯軍政府建立了各州、縣和鄉鎮的行政機構。次年4月,從鄉鎮、區到州都陸續舉行選舉,建立了各級人民政府和議會。10月,蘇聯軍政府將權力移交給這些經過選舉產生的各級地方政權機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6年4月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并而成)在這些政權機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1948年,在蘇占區成立了區一級管理經濟、司法和教育的機構。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后,德國統一社會黨指導部在蘇聯軍政府的支持下,于10月3日召開了全體會議。7日,德國人民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一致通過了德國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了德國人民爭取德國重新統一的斗爭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廢除“占領法規”,短期內從德國撤走一切占領軍。同一天,德國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了“成立臨時人民議院和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決議,同時宣布人民委員會為臨時人民議院,委托奧托·格羅提渥組織臨時政府,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11日,臨時人民議院選舉威廉·皮克為共和國總統。當日,蘇聯軍政府發表聲明,“決定把到此為止屬于蘇聯軍政府的行政職權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 從此,在德國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德意志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