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登上太空。聶海勝、劉伯明、楊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成功登上太空,即離不開幾代中國人在科研的攻關。同樣,作為「億里挑一」的航天員也離不開他們自我奮斗,這其中就包括了對飛行技術、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嚴格要求。 文/ 付能量 01 航天員的篩選標準 無論放到哪個國家,想要成為航天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說站在指揮中心的是一個龐大的精英團隊,那登上太空的幾位航天員,則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目前來看,想要成為宇航員,需要通過三個部分的考核:一、基礎理論知識;身體素質測試;三、實操經驗考核。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想要通過其中一個考核都是極其困難的。宇航員不光要通過,而且還要門門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基礎理論方面,就包括了載人航天工程、計算機應用、解剖生理學、航天醫學、高等數學等58門枯燥且難度極高的課程。 僅《載人航天工程基礎》一本書,就有600頁的厚度。58門課程的只是體量可想而知,用變態來形容也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理論課程之外,宇航員還需要通過身體素質訓練。這種訓練的強度,也遠大于一般的飛機駕駛員。 當宇航員進入到離心機之后,訓練的強度能夠達到8-10個G,讓人呼吸困難甚至是出現眼前漆黑的狀況。 普通人光是站在啟動的滾筒洗衣機里,接受甩干的「離心挑戰」,估計就已經出現頭暈、惡心的反應了,更別說是離心機了。 血液會在機器啟動的那一刻完全壓向身體下肢,頭部會因為缺少供血而產生眩暈,數百斤的重量壓在身上。這些都是需要宇航員通過身體和意志來克服的。 在實操經驗方面,宇航員至少需要有長達三年的專業工作經驗,或者1000個小時在噴氣式飛機上作為機長飛行的時間。 據說當年航天英雄楊利偉堅持了5年零6個月,在3000個學時的高壓訓練下,最終才通過訓練。 面對十多位專家教授的綜合考試,楊利偉獲得的成績分別是99.5分、99.7分、100分、100分、100分。 在航空事業之外,楊利偉還喜歡看NBA、喜歡打籃球。航校的同學胡岳彪也曾用「永不服輸」來形容他。 02 在太空中的體育鍛煉 6月17日下午18時48分,3名航天員先后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由此,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正式開始。 為期3個月的太空作業,宇航員應該如何安排生活? 除了工作和休閑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進行體育鍛煉。 在核心艙當中,即使空間緊張,也要為宇航員開辟健身區。太空跑步臺和太空自行車就是「航空健身」的標配。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在失重的條件下,很容易就會產生骨質疏松。幾個月的時間就會變得很脆弱,回到地球上也很那恢復。 「重力是維持人體骨骼肌肉形態的必要條件,沒有重力以后肌肉就會萎縮,骨量也會減少,鈣會流失,所以必須進行鍛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究員楊宇光說道。 過去前蘇聯的禮炮號飛船,由于航天員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回來也沒有特別注意,后來航天員的生活能力非常困難。 因此,從和平號空間站以后,航天員的鍛煉開始加強。這也是人類積累下來的經驗。后來,健身成為空間站長期生活的標配。 在失重的太空環境,航天員的體育鍛煉也有所不同。 航天員需要在腰間系一個橡皮筋拴在跑臺上,不至于飄起來,讓力量得到訓練。太空自行車,也正是通過增加車輪之間的阻力,以達到鍛煉的效果。 03 宇航員VS乒乓球世界冠軍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登上太空。行乘組由兩名男性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在長達33天的飛行時間里,神舟十一號和地面進行了一次有趣的對話。 ![]() 進入天宮二號的景海鵬和陳冬,在主持人撒貝寧,嘉賓劉國梁、張繼科、馬龍三位世界冠軍的見證下,為大家展示了太空乒乓球。 一個人追著一個球,兩頭打。 在空間的左側擊球,然后飛到右側,再次將球打回,重復這個動作。 ![]() 在外太空失重Buff的加持下,即使是乒乓球的世界冠軍冠軍,也不得不向宇航員的「騷操作」低頭。 就連劉國梁也大呼「你們的步伐比張繼科和馬龍要快。」 ![]() 本次航空飛行任務,宇航員聶海勝、劉伯明、楊洪波將在空間站度過3個月的時間。 完成載人飛船和太空艙的對接之后,網友紛紛評論,想看宇航員們在太空做吃播。 不知道航天員們會不會滿足大家這個「任性」的要求? 如果航天員能夠在太空直播健身,呼吁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鍛煉,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到時候三位「主播」可以開一個打賞功能,一定給航天員同志刷幾個火箭,也算是間接支持一下咱們國家的航天事業了! END 推薦關注 |
|
來自: 新用戶4968762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