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專家孵化班】全國第三期學員感悟 SY 這節課剛開始,周教授提出“人人都需要支持”、“生活都是招來的”,使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為自己處理得當而感到竊喜的時候,今天,教授給了我當頭一棒。 一天晚飯,兒子對我說:“媽媽,今天我罰站了。” 媽媽:“在哪里罰的?” 兒子:“在水房。”(水房和廁所在一個房間) 媽媽:“什么時候罰的?” 兒子:“洗手的時候。” 媽媽:“是不是洗手太慢了?” 兒子:“是。” 媽媽:“是不是洗完手就要吃飯了?” 兒子:“是。” 媽媽:“天冷了,老師怕你洗手慢,飯涼了,吃涼的肚子會疼,老師肯定是關心你,下次知道怎么辦么?洗手的時候還磨蹭嗎?” 兒子:“不磨蹭了。” 我自以為對孩子進行了正面引導,不但讓他知道下次洗手快一點,而且維護了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謂尊師才能重教,我很是得意,以為面面俱到。 第二天,送兒子上學,遇到配班老師,我點了一句:孩子是不是昨天磨蹭了?!由于早上送孩子的多,老師也就含糊了一聲。 第三天,送兒子上學,當事的班主任王老師,跟我聊了。她急于把當時的事態還原,說是上完廁所洗手后,要排隊出去吃飯,排隊的時候,兒子和另外一個同學在后面打鬧,警告了兩次都不聽,把另外一個同學差點從廁所的樓梯上拉下了。(一層臺階,臺階是圓角的,危險不大。) 而我當時的反應,卻是理解老師,什么“孩子多,不服管教”等類似客套的意思也表達出來了。在我看來,男孩子,偶爾略施懲罰也是對他的歷練。還給老師說,孩子在家說是因為磨嘰才被罰的、孩子也知道自己錯。我居然還給老師洗脫責任,嘲笑孩子耍小聰明。 其實,一開始班主任老師那么急迫地給我解釋,說明老師很在意他懲罰孩子這件事,顯然心底里已經知道是不對的,而這一切卻被我輕描淡寫了過去。我當時還是有討好老師、怕老師以后給孩子穿小鞋的心理存在,才沒有真正地站在孩子一方,全力地支持孩子,相信孩子。 其實,是我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