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陰歷五月十三,是傳統的“關老爺磨刀日”。《三國演義》里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但有學者考證,后漢三國時代打仗使用的主要兵器是矛或槍,關羽著名的戰功“斬顏良、誅文丑”,《三國志》里寫的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里用的動詞是“刺”,顯然用的不是刀,等顏良倒地后,才用刀砍腦袋,用的應該是腰里的佩刀,或環首刀。不過關羽死后封神,甚至佛教都封他為伽藍,官方的形象是坐在交椅上,手拿一本《春秋》,關平、周倉站立兩廂,要是“還原歷史原貌”,把青龍偃月刀改成丈八蛇矛,恐怕不成體統。“關老爺磨刀日”又叫“關公磨刀日”,磨的自然是青龍偃月刀,其來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關公誕辰,也有的說是因為關羽“單刀赴會”是在五月十三,評彈著名的開篇《刀會》中這樣的唱詞:“是月十三親赴會,見關公穩坐順風舟……”
傳說“單刀赴會”發生在五月十三 “單刀赴會”這件事歷史上有沒有都不一定,具體發生在哪一天更是虛無縹緲。我想五月十三正是夏至前后,南方正值黃梅天,下雨的概率比較高。而干旱的北方,到這時也該下點雨了,“關公磨刀斬小妖”,寄托了人們風調雨順的愿望。上海南市老城廂的關帝廟,大家熟悉的是在大境閣。 大境關帝殿 位于大境路人民路上海古城墻遺址的關帝廟,準確的名稱應為大境關帝殿。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上海建筑城墻,在東、北面城墻上建有四座箭臺,后改建四廟,關帝殿是其中之一,萬歷年間開始供關帝像,之后歷代重修,蔚為壯觀。1853年(清咸豐三年)小刀會起義,大境關帝殿毀于戰火,重建后又幾經毀建,1910年(清宣統元年)由上海城自治公所重修,到1947年又經過大修。雖然1959年就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但相當長一段時間未能得到妥善保護,到八十年代時,關帝殿為小北門街道大境電池加工廠車間。和古城墻一道重修是在1990年,恢復關帝廟的功能并作為旅游景點開放,是1995年的事情。 清末的大境閣 大境閣修復前的舊貌 今日之大境閣與古城墻 如今大境閣的關帝廟已成為上海的旅游景點,來往游客絡繹不絕。不過在上海南市,還有兩座關帝廟,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先來說說位于復興東路955號的關帝廟,又稱武廟。這個地址位于南孔家弄隔壁,現已征收動遷,復興東路第三小學還在,此處就是上海另一處關帝廟的舊址了。 復興東路955號 關帝廟舊址 復興東路關帝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31年(清雍正八年),最早是在東門內安仁里老天主堂(今梧桐路世春堂舊址)。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西人索回老天主堂,關帝廟遷到西門內海防廳原址(即今復興東路955號)。 梧桐路老天主堂 清代曾為關帝廟 2017年拍攝的老天主堂 復興東路老關帝廟原占地五畝,廟東為萬壽宮,宮后為官廳,自清末迄于民國屢經繕葺,是當時上海西城的巨剎。民國年間改為護國禪寺,但“關帝廟”的名稱還在。抗戰期間遭遇戰火,到1945年附設護國義務小學和護國診所。1954年廟廢,廟屋大部分歸學校使用,部分歸醫院。1956年護國小學改稱邑廟區復興東路第三小學,即今復興東路第三小學。護國診所改組為邑廟區聯合診所,后改名小北門地段醫院。后來醫院和學校先后改建新屋,關帝廟的蹤跡,已無可追尋。隨著金家坊、孔家弄一帶舊里改造,恐怕連剩下的一個地址都會消失了。 清末《圖畫日報》 “上海之建筑”關帝廟 圖片來自“三月的齋鹵味”公眾號 清末地圖中的武廟/萬壽宮 四十年代的關帝廟 及“上海團管區司令部” 排球明星沈瓊 走進復三小學 圖片來自“幸福復三”公眾號 復興東路關帝廟原址是在老上海縣城內,南市小南門外府谷街(原名佛閣街)上,還有一座關帝廟。今年4月我曾和好友@一銘 到東江陰街尋訪幾座古寺遺跡,府谷街大多數建筑已經封門,@一銘 兄告訴我一幢坐東朝西的建筑,原為關帝廟,并發給我他在前幾年拍的照片。此處關帝廟有何歷史?暫時沒有查到,只在清末的地圖上有個標記。今年4月拍攝時,“關帝廟”字樣已經消失。現在房子還在不在,不能確定。想必這里不會是什么文物保護單位,將來肯定會拆成一堆瓦礫,然后又建起新的巨廈,新房客還供不供關老爺,那就不得而知了。 清末地圖上的佛閣街關帝廟 好友@一銘 前幾年拍攝的關帝廟 府谷街關帝廟舊址 筆者攝于2021年4月3日 在“關老爺磨刀日”,最后聽一段紀念關公的彈詞開篇《刀會》,蔣月泉版本的聽得多了,不妨聽一段黃海華的演唱。 ![]() ![]()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