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比較忙,小米搞了兩天的發布會,華為也公布了2020年的財務報告。小米的發布會上,小米發布了安卓之光小米11Ultra,還有折疊旗艦小米mixfold和自家的芯片。當然這些都是配角,在用戶看來,這次發布會的主角是智能汽車:雷軍幾度哽咽,宣布自己最后一次創業,正式進軍智能汽車。 再看華為的年度報告發布會上,上臺的是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公開了2020年的銷售收入:8914億元,凈利潤646億元。隨后對各項業務的增長情況作了分析,但這些很快也淪為了配角,因為在場的人更關注的是華為是否也要造汽車。 任正非:“沒想過”、“不考慮”、“不造車” 關于華為造車的消息最早開始于2018年,當時國內的電動汽車發展迅速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都有將近200億的融資落袋,公司市值也一路飆升,其中蔚來達到730億美元,超過了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小鵬汽車也一度超過日本本田汽車。但任正非面對詢問,來了個“沒想過、不考慮、不造車”三連。就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p> 后來華為內部刊登了一份任正非簽發的文件《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再次強調: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這一盆冷水算是把許多人的熱情都撲滅了,但在雷軍宣布小米進軍智能造車行業之后,人們的好奇心又來了。 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回應造車戰略 在年度報告發布會后半段,面對記者的采訪,輪值董事長胡厚崑重申了任正非對于華為造車的戰略布局: 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定位是部件供應商。而且華為開發了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打造的30多個智能化部件也將陸續上市 任正非為何如此布局? 其實熱衷于追逐熱度的媒體都沒有任正非想的明白,在各大廠都在進軍智能汽車領域時,未來的汽車競爭,核心的利潤增長點不在于制造汽車。過去幾年,汽車產業鏈被智能化和電動化浪潮不斷拉扯,資本也在新型技術提供方和整車企業之間搖擺。 華為正是看清了這一點,認準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將會導致ICT定位技術成為主導性汽車技術。 也就是說華為致力于ICT技術的研發,為的就是在未來成為智能汽車的一級供應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掘金路上的賣水人。 當然,任正非的格局遠不止于此,在傳統的燃油汽車領域,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都被國際的一些大公司壟斷。在未來的智能互聯汽車領域,華為在車路協同、通訊互聯方面已經有了極強的競爭力,進入一級供應商的陣營,不僅可以彌補中國零部件領域沒有巨頭的遺憾,還可以大大促進我國智能互聯汽車的發展。可謂是一箭雙雕。 華為未來到底會不會造車? 在華為申明不造車的報告末尾,寫了一句話:“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許多人認為這是華為在給自己留后手,3年之后說不定就會造車,但在我看來,華為是不會輕易做決定的,因為任正非更了解自身的優勢與短板,與其去傳統制造業和大牌企業拼殺,不如專攻自己擅長的領域。 而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堅持的戰略布局,比如它和北汽新能源聯合成立 可以說,華為雖然沒有造車,但造車的公司未來可能都將離不開華為,這正是任正非的厲害之處:換道超車。 也正是因為任正非的高瞻遠矚和不懈努力,華為才能從幾個人的小公司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正是在行業領域深入研發,才能夠有能力服務全球50強中45家企業。1987年成立的小公司,在30多年的風雨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任正非又有什么訣竅和方法呢? 華為到底經歷了什么,才能發展成今天這般龐大的商業帝國,都在這本《創華為,任正非傳》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