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號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幼就聰慧過人,五歲時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九歲會作詩,以后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 弘治五年(1429)中舉,以后便久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他被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在嶺南五年,后升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正德十四年(1519)年稱病還鄉。 祖父是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外祖父也是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加上他天稟賦很好,又有兩位大神的教導,所以他九歲時已經能作詩,33歲考中舉人。但是沒想到的是 知縣啊,九品芝麻官。官不大,書法的癮卻很大,工作十分努力,只有把精力放在寫字上,他奉命修興寧縣志,這部由狂草修成的縣志成為他傳世中的珍品。 時常和主人以謎語對答,非常默契。一天,唐伯虎來訪,祝枝山說聲:“梅香,來,泡茶!”梅香即應聲道:“曉得,泡去哉!”少頃,梅香就端上兩杯茶來,卻都放在祝枝山面前,聽主人發落。 祝枝山笑著說:“剛才我與梅香的對話,是一則謎語,打得中方能飲茶。” 唐伯虎笑著邊想邊自語:“梅香,定與春有關,茶乃草、木、人……”他一下記起宋代張栻的<春日偶成>中有句“春到人間草木知”,對了,他喊“梅香,來”,正是“春到”二字,“茶”就是“人間草木”,梅香答:“曉得”,正是“知”字。于是他大聲把這句詩念了出來。 祝枝山笑說:“對了,猜得好,猜得捷,請用茶。” 唐伯虎接過茶來,:“這個謎很精彩,可謂字字相扣。可惜你喊的是'泡茶’,這個'泡’字是多余的了!” 祝枝山哈哈大笑說:“君不聞梅香又說了聲'泡去哉’嗎?” 客人笑得幾乎把剛飲進口的茶都噴出來,大呼:“妙!妙!”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他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