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用今天的語言表述就是: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著我國古代哲人的巨大智慧,但是,這些智慧,由于語言的艱澀隱晦,哲理的玄妙深奧,因此在理解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的歧義,以至于在后人的各種解讀下,有了各種不同的認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普通人,讀《道德經》,能得其一知半解,也算是不容易了。 “知白守黑”有人理解為:白就等于行動上的實干;黑則指對事物原因的思考。有人理解為人生智慧,處世哲學,韜光養晦之道。就是自己要明白是非對錯,內心光明,行為純正,卻在外表上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塵”,“大智若愚”,“大隱隱于市”,不張揚炫耀,不貪慕虛榮,保持嬰兒般的純正。說到底就是“裝傻賣楞”“出頭椽子先爛 ,爽后的椽子賴朽”等等的“烏龜哲學”。 老子的知白守黑,首先是一種自然哲學。 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主要體現在《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就是為天下認識自然提供一種認識方法。白,就是“有”,是“顯”物質;黑,就是“無”,是“隱”物質(暗物質);白,是“輕粒子”,黑,是“重粒子”;白,是“動”,是“進”,”黑,是“靜”,是“退”;白是“器”,是“存在之物”;黑是“道”,是“存在”的本源;白是已知的世界,是知識的領域;黑是未知的世界,是信仰的空間……“知白守黑”才是人生完善又完美的境界。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指出:在大自然結構的最深遠處,不但存在著“重粒子”,還存在著“輕粒子”;不但存在著“強作用力”,還存在著“弱作用力”;不但存在著我們日常能夠感覺到的物質和能量,還存在著我們感覺不到的“暗物質”、“暗能量”。他說:大家也許不知道,那些人類目前無法看到的“暗物質”大約占到了宇宙總質量的95%以上,而宇宙中的暗能量是人們已經知曉的能量的14倍以上。由此再看秦始皇與陶淵明,這一強一弱在歷史天平上的“重輕”之謎,就不難得到解釋了。秦始皇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強子”、“重粒子”、“正物質”、“正能量”;陶淵明則是人類歷史上的“輕子”、“弱粒子”、“反物質”與“暗能量”。輕的、弱的、暗的,并不比重的、強的、亮的更不重要。可嘆當前的人類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恃強凌弱”,越來越“趨炎附勢”,強權之下,時尚之下,柔弱輕虛幽靜者幾無立錐之地,這與新近發現的宇宙精神并不符合,甚至是相抵觸的。 在人類社會、在人類的精神空間尋覓那些罕見的“輕粒子”、“弱粒子”、“暗物質”、“暗能量”。那么,我們也許就還會尋找到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那里。 所謂“啟蒙”,就是“開啟黑暗”,就是“擁白棄黑”。而在啟蒙理念開拓出的工業社會、科技時代,人們犯下的一個最大的失誤,就是執于一端,只知白不知黑;只要白不要黑;只要強不要弱;只要進步而不懂退縮與回歸,結果釀成了今日的生態災難,失去了人類存在的根基。表現在現代人的生存方式上,那就是只重外表,不重內心;只重物質,不重精神;只講科學,不講信仰;只講手段,不講道德;只想發財,不肯節儉;只求升遷,不愿隱退;只顧眼前,不管未來……啟蒙運動以來,“光明主義”一統天下,人人向往光明,黑暗成了一個令人憎惡的字眼。君不見作為啟蒙理性結出的碩果、現代化象征的“大都市”全都變成了“不夜城”。有白天、有黑夜,白天黑夜相互交替本是自然的規律,現代社會中的科學技術,包括政治財經,似乎都在犯著同一個“擁白棄黑”的錯誤,這也是當代人遭遇到的所有生存困境的根源。 一線希望在于:新時代的災難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將會再度把人們逼上回歸之路,即所謂希望正在于絕望之中。正如現代西方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1899-1973)說過的:“當人類走到現代性的盡頭,實際上就必然會回到'古代人’在一開始就面臨的問題。”那時,也將是陶淵明的再度復活。我愿意把我今天的這番話,作為對漸行漸遠的陶淵明的幽靈的一次“招魂”。 應該看到,在現實的中國社會中,陶淵明已經成為“昨夜星辰”。陶淵明連同他的自然主義的精神也早已死去。陶淵明已經成為一個被現代工業化、市場化“太大的光亮”置入黑暗中的“幽靈”。 知白守黑作為自然哲學,既可以運用于理解自然、美學、氣功等自然物理現象,也可以理解政治治理和個人行為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