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患者問過這樣的問題:我沒有乙肝會不會得肝癌?在人們的印象中,肝癌似乎和乙肝劃了等號。 那么,只有乙肝才會得肝癌嗎?事實并非如此! 為了讓大家理解這一點,我們先從一個案例開始。 眼睜睜看著患者得肝癌認識這位患者快10年了。 他第一次住院,是因為“肝功能異常”,后來查出“丙肝”;據他自己回憶,年輕的時候曾在外地做過手術,當時輸血了,有可能是那時感染的。 那時候丙肝的治療,還依靠打長效干擾素針和口服利巴韋林片。當時醫院的藥房沒有長效干擾素,只好建議患者去省城的大醫院。不過很可惜,患者最終并沒有打長效干擾素。 患者平時喜歡喝點小酒,體型肥胖,還有脂肪肝,出院時一再地囑咐:要戒酒、控制飲食、加強鍛煉和定期復查,有條件一定要抗病毒治療。 之后,我因為進修、下鄉等原因,患者轉而找其他醫生復診,聽同事說,他每隔一段時間會住一次院。 丙肝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簡稱DAAs)問世之后,我想著,他治愈丙肝的機會來了,曾幾次建議他抗病毒治療,但由于要自費,患者考慮經濟負擔重,并沒有接受。 直到幾年以后…… 有一次,看他在我們科室其他醫生的病床住院,我留意了一下他的病史,“診斷”中赫然出現了“肝癌”的字眼,且已經是晚期,沒有手術機會。 肝癌及其現狀肝臟,是位于右上腹的一個大器官,肝內的細胞由正常狀態轉為生長失控的異常細胞,就叫做肝癌。 人的肝臟有兩類主要的細胞:肝細胞和膽管細胞。所以,原發性肝癌一部分是肝細胞癌,簡稱HCC,占85%~90%;另一部分是膽管細胞癌。 還有一些是比較少的混合性肝癌和罕見的纖維板層癌。不管怎樣,人們暫且把它們都稱為肝癌。 肝癌的發生率,世界各國并不一致。 在全球范圍內,肝癌是第六大癌癥,第四大腫瘤死亡原因;而在我國,肝癌是第四位常見的惡性腫瘤,第二大腫瘤常見的死亡原因。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肝癌的實際得病人數非常多,有人把中國稱為“肝癌大國”,是有一定道理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18年,在全球84.1萬例的新發肝臟惡性腫瘤患者中,我國占46.7%,接近一半。 肝癌的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包括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環境毒素暴露等。其中,尤其以乙肝病毒感染最為重要。 肝癌患者中,超過一半有HBV攜帶,這種現象,使很多人誤認為只有乙肝才會發生肝癌,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也會導致肝癌,更忽略了乙肝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會增加發生肝癌的風險。 肝癌的各種風險因素為此,龍醫生今天就來談談肝癌的各種危險因素。
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導致肝癌的風險因素當中,肝實質損傷導致的肝硬化,是大多數肝癌患者發展的基礎環節。也就是說,肝硬化是慢性肝病“三部曲”的最關鍵一步。 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是大多數肝癌患者的病因學基礎,超過一半的肝癌病例有慢性HBV感染,20%的病例有慢性HCV感染。
肝癌的高度危險人群,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而在沒有肝硬化的患者當中,除乙肝和丙肝患者外,還有過量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的男性,都屬于有肝癌風險的人群。 以上這些高危人群,應盡早進行肝癌的篩查,至少每隔6~12個月查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肝臟彩超。
任何原因導致的肝硬化,都有發生肝癌的風險,根據國內外一些長期觀察研究,估計有高達1/3的肝硬化患者,未來可能會發生肝癌。這些肝硬化患者當中,每年大約有1%~8%的人可能會發生肝癌。
有些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即使沒有發生肝硬化也有可能會發生肝癌,但是多數肝癌患者不但有乙肝還有肝硬化。 有肝硬化的乙肝患者,與沒有肝硬化的乙肝患者相比,發生肝臟惡性腫瘤的風險更高。比如,有肝硬化的乙肝患者,每年、每100個人當中就有大約3個人可能轉為肝癌,而沒有肝硬化的乙肝患者當中,每年、每1000個人當中才有1例發生肝癌。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當中,乙肝病毒DNA水平大于500萬IU/mL、乙肝病毒e抗原陽性,也就是乙肝大三陽患者,也是肝癌的風險因素,這些人乙肝病毒復制活躍的階段延長。 還有一些乙肝小三陽患者,也就是乙肝病毒e抗原陰性,乙肝病毒DNA水平低的慢性非活動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大于1000,也是肝癌的風險因素。 乙肝病毒基因型C型,相對于其他基因型來說,肝癌的患者要多一些。
大家在生活中,都很容易發現,肝癌患者中男性比較多,確實如此! 這里面的原因,從性別上來講,可能是由于男性的乙肝患者數量要比女性更多。所以,相對來說男性肝癌的絕對數,要比女性多。 因此,男性也是一個風險因素。 男性肝癌高發和男人的社會屬性有關,他們往往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致癌因素,比如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熬夜、喝酒以及各種壓力(山)大,等等。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丁肝病毒(HDV)、艾滋病毒(HIV)重疊或合并感染的時候,會增加肝癌的風險。 ![]()
感染乙肝病毒時的年齡小,比如出生時通過母嬰傳播感染的,有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B型血的男性患者,有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家族史的,年齡較大的,也是一些風險問題,要特別引起注意。 ![]()
丙肝是現在及今后需要關注的肝癌風險因素,由于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并沒有癥狀,他們發生肝癌的時候,往往不容易被發現。 目前在臨床上并沒有大范圍地開展丙肝病毒感染的篩查,一些患者在發現有問題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要么已經肝硬化了,要么已經肝癌了。 丙肝雖然可以臨床治愈,但已經發生了肝硬化的丙肝患者,即使HCV清除了,肝硬化也常常無法逆轉,這成了肝癌的長期風險因素。 ![]() 丙肝病毒感染者在晚期肝纖維化時即有肝癌的風險,一旦發生肝硬化,肝癌的發病率為每年1%~4%。 除了肝硬化之外,丙肝病毒合并的其他一些風險因素,包括丙肝病毒基因型也和肝癌有關。丙肝病毒基因型當中,基因1B型比基因2A和C型得肝癌的風險更大。 丙肝病毒合并乙肝病毒和HIV感染,也是風險因素。 生活方式同樣影響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癌風險,比如說飲酒、抽煙,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糖尿病和肥胖。 ![]() 肝癌的環境因素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特別是飲食,跟肝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但是,這往往并不是獨立地導致肝癌的因素,而是和其他更加危險的因素協同發揮作用。
黃曲霉毒素B1是一種污染主食,特別是玉米和花生的真菌毒素,通過飲食攝入后,可能誘發肝癌。 一些地方對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很少去做檢測,往往會導致市面上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糧食更多,更容易被人們攝入。 和黃曲霉毒素有關的肝癌,目前研究主要認為和患者的p53抑癌基因突變有關。這個基因如果沒有突變,可能會保護患者不得肝癌,一旦突變,這個保護作用就消失了。 ![]()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咀嚼檳榔和口腔癌的發生有關,但是一些流行病學專家研究了亞洲某些地區肝癌的發病原因,發現咀嚼檳榔的行為可能和該地區的肝硬化和肝癌會發生有關。 不僅如此,咀嚼檳榔還和食管癌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有牽連。 ![]()
鐵過載通俗地說,就是體內儲存的鐵過多。這么說,可能大家還不一定能理解,就是體內的鐵含量高,這主要因為代謝的原因,鐵代謝失去平衡,會使鐵沉積在肝臟等器官,引發肝病。 有些人因為遺傳性貧血,要長期輸入紅細胞,可能導致鐵過載鐵,引發肝硬化,增加肝癌的風險。 ![]()
部分地區有飲用溝塘水的習慣,他們發生肝癌的風險和死亡率要高于飲用井水的人群。水塘里的水,受到藍綠色藻毒素的污染,是重要的原因,這種毒素叫做微囊藻毒素,被認為是肝癌發生強有力的促進因素。 ![]()
飲酒本身就可以導致肝病,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增加有關。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如果不積極戒酒,每年、每100名患者當中,就有接近3例患者發生肝癌。 ![]()
從表面上看吸煙似乎和肝病沒有關系,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煙是肝癌和其他癌癥如肺癌、食管癌和胃癌的危險因素。 吸煙還能增加發生肝纖維化的風險,也能夠減慢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纖維化緩解的速度。 ![]()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其實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和肥胖相關性是最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就是那些有肝損害的脂肪肝患者,更容易發生肝硬化。 在西方國家,這里面是越來越常見的肝癌危險因素。我國的問題也逐漸顯露。非酒精的脂肪性肝炎相關的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的發病率為1%-2%,這個比例其實并不低。 ![]() 糖尿病糖尿病在很多人眼中,跟肝癌可能八輩子打不上一桿。但是,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糖尿病與肝癌可能是有關系的:有糖尿病,同時又有肝病的患者,肝癌的風險會增加兩倍以上。 ![]() 肥胖只有肥胖,而并沒有其他生化檢查異常的人,可要注意了:肥胖也是肝癌的獨立相關因素!因為肥胖患者的肝癌風險,高于正常體重者。 ![]() 其他風險因素其他因素主要是遺傳因素,比如遺傳性血色病是肝癌的危險因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急性間歇性卟啉病、遲發性皮膚卟啉病等患者,肝癌風險要高于普通人。 ![]() 溫馨提醒1、在所有的肝癌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男女的比例約為3:1。 2、不管哪個原因導致的肝硬化,都有發生肝癌的風險。 3、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喝酒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肥胖,正在逐漸使本來有慢性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的人,面臨著肝癌的威脅。 所以,具有一些肝癌風險因素的人,更應該嚴格自律,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 想了解更多肝病、感染和其他醫學知識,敬請關注龍醫生! |
|
來自: 老國幾 > 《肝病及硬化與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