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今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真題。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滋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同時考查了考生對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能力。B項,第三句是說詩人曾經聽說湓水縈繞像衣帶,是對此地景物的描繪,并未有表現朋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此項對用典解釋有誤。2.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①第二句“惠遠東林住得無”用“惠遠”“東林”兩個意象,表現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度,“住得無?”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生逃避、厭棄官場的情緒。 ②尾聯中“莫謾”“青云依舊”等詞語,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過度沉浸在佛法當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達前途無量的勉勵之意。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題干中的“含委婉勸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關鍵,詩人采用哪些手法勸告了什么,既要對詩句的表現手法作出判斷,又要體會出詩句中隱含的意思。詩中體現勸告之意的是 “惠遠東林住得無?”和“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兩句。前者借典故用問句,后者直接表達勸慰之意。只要結合這兩句詩,把詩人蘊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來即可。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中,我們可以發現,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最難也最簡單的題型。 為什么這么說呢?說它是最難的題型,是因為詩歌鑒賞得分率普遍很低。大家都看不懂詩歌,更別說鑒賞了。 那么為什么又說它是最簡單的題型呢?其實,它的簡單也正是因為它的難。因為大家都讀不懂,所以出題人為了讓更多人都能得分,于是只好想方設法暗示學生。這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可以從注釋去對這首詩知人論世,進而了解詩人及作品。我們雖然對楊巨源不熟悉,但是通過注釋我們可以發現,他和我們的老熟人白居易是朋友關系。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跟楊巨源的關系。我們知道,白居易的生平有一個分水嶺,就是在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之前,他是“兼濟天下”,而在被貶之后則是“獨善其身”。結合詩歌本身最后一句和注釋,我們就明白,原來楊巨源是寫詩的目的,是委婉勸告白居易不要因為一時受挫被貶而選擇去東林寺學習佛法來逃避,應該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作者相信白居易的前途仍然一片光明。 其次,選擇題的選項也可以作為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有效信息。第一題是“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請注意,一般這種題型,對詩歌的理解不會有錯,有可能錯的是賞析部分。既然理解部分不會錯,那么這部分選項就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詩歌的有效信息。這四個選項中,有效信息是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最重要的信息是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通過D選項的有效信息,我們可以明確,這首楊巨源寫給白居易的勸諫信。 最后,命題人還擔心考生看不懂,于是在第二道論述題的題干中,干脆直接點名了主旨。“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就是告訴你,這是一篇勸諫信。我們通過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再結合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被貶的遭遇,這篇文章的主旨就非常明確了。 所以說,詩歌鑒賞雖然難,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感悟,利用好命題人埋藏的有效信息,詩歌鑒賞也可以很簡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