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從去年11月底以來,第一次跑出6分配速以內的10公里。” 從元月中旬后,開始戶外恢復性跑步以來,一直很謹慎,慢慢跑。從開始時的7分多恢復起,近來一直在6:15到6:30之間,時間則從開始時的半小時,逐步到一小時。 從元月下旬以來,跑過幾個10公里。 1月20日,6'55'',心率138,步頻178。 2月5日,6'34'',心率138,步頻177。 3月4日,6'17'',心率148,步頻180。 3月6日,6'16'',心率142,步頻184。 3月7日,6'17'',心率140,步頻179。 3月9日,5'56'',心率147,步頻183。 本月4號那天,是所謂“傷筋動骨100天”的期滿日,好奇地穿著笨重的AIR MAX去跑了10公里。 考慮到盡量保護的原因,特殊時期,盡量穿緩震強一些的。昨天試著穿多威3900跑,這是第二次穿這雙所謂競速鞋了。 與平時一樣的放松心態,等跑完一小時看統計,竟然10公里跑進了6:00里,這是去年11月底不小心出意外以來,第一次。 莫非真如網上傳說的那樣,碳板能有助于提速? 不管是還是不是,哪個答案,我都只能猜,還真給不出科學答案。 也許是碳板的緣故,也許是鞋輕的緣故,更重要的,可能是恢復得好的緣故。 之前在公號里曬了一下這雙鞋,留意的朋友挺多。我對這個品牌談不上不熟悉,跑得也還不夠多,但根據我數十年穿運動鞋的習慣,還是能感受出一點小小的心得,愿意說說。 01 — 網上的說法令人有點糊涂 首先,這雙鞋最大的亮眼之處,是碳板。盡管它不是全掌碳板,而是在足弓處的一小塊碳板,但是也形成了廠家極力宣傳的一個亮點。在鞋底上,在鞋墊下方,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用戶:我是碳板。 特別是鞋墊地下的這句口號----直到海枯石爛,你的碳板還在。更是直截了當,熱情奔放。 說起來也難怪,畢竟這是用200多塊錢買到的、最便宜的碳板。 請不要忽略這條標語,它不僅僅具有宣傳的意義,另一個意義,就是標語的區域,就是碳板的所在。 網上對這雙鞋,有這樣的說法: 1、有人說,這是一雙比賽鞋,不大適合訓練。 我對此十分暈菜。不適合比賽穿,是說此鞋不耐磨,平時訓練量大,容易消耗嗎?這好像顯然不可能: 首先,此鞋很便宜,完全不至于要省著用。 其次,廠家自己明確標榜1500公里的壽命,那很耐用啊,更沒必要省著用。 要知道,我之前退役的一雙Saucony ride,在佳明捆綁的里程精確記錄中,錄得925公里的跑程,我已經覺得是“嚇人”等級的了(必須用黑體字把它標出來,以示鄭重其事)。此刻它正在洗后等待入伍日常休閑鞋的行列,立此存照。從這雙鞋經過900多公里服役后的鞋底現狀,朋友們應該相信我跑姿還是比較及格的吧。認同的同學請鼓個掌。^_^ 順便說一句,鞋的磨損與體重有關外,與跑姿、落地輕重等因素有著絕對的關系。我自己基本上聽不到自己的落地聲。有時候聽到身邊有同好跑過去,腳拍得地面啪啪響,我就感到腿疼。 2、有的朋友說,此鞋難以駕馭,需要較強的小腿和踝部力量,否則,小白穿起來,小腿會疼。 雖然我自己沒有在跑完后感覺哪里疼,但是遙想當年穿Free跑半馬時小腿的疼法,我對此說法,表示同感。 但是這種反饋,應該是所有“小腿力量不強的人”遭遇“競速鞋”,這兩個因素結合時,都會有的。并非此鞋特有的個案。 也就是說,小腿力量不強的人,穿競速型鞋,普遍都該疼。 也許第一條說“適合比賽、不適合訓練”是來自這點。比賽嘛,本來就不是小白的事,參與者通常都有一些跑步經驗,能駕馭。 不過,我覺得“小腿疼”這個問題應該客觀地看: 如果腿部力量差的人,穿競速鞋會導致小腿發疼是真的,只要設計上沒有問題,那說明練到了小腿肌肉了,應該是有助于強化小腿力量,鑒于此,平時訓練就更應該穿它了,所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嘛! 02 — 試穿體會(跑中感受) 1、我是一個很普通的健身跑者,并非資深跑者,且現在處在傷后恢復的后期,并非正常時期。用6分內配速跑完10公里,并沒有小腿疼的感覺,傷處也沒有額外的不適感。 這是我認為“能比賽的鞋,肯定也能用于訓練”這個觀點的支撐。 2、不管是否有助于提高成績,也不知道幾個月來首次重回6分配是不是與之有關,但此鞋本身定位為競速鞋,這點不假。前后掌落差小,較輕的重量,以及與之妥協的包裹、緩震性能的減弱,都在說明它就是為競速設計的。 自重240克,算是很輕的了。 我手頭有雙著名的Saucony Kinvara(菁華)競速鞋,比它輕20克,幾乎持平。 3、由于前后掌落差小,所以速度并不快時,前掌落地和后跟落地,跑起來感覺差不多,而落差大的鞋,我在絕大部分場合是前掌跑姿,穿它反而跑足跟落地也很自然……大概是因為速度控制得慢的緣故吧。跑快時,我會不由自主地采用前掌跑。 4、有的朋友提到碳板的存在,會影響腳的“滾動感”,我完全沒有感覺,反而覺得過去基本上前掌跑,穿它時,基本用足跟跑,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說到底,我覺得碳板的存在,可能更多地在于它的穩定型----提高足弓支撐的剛度,以及發生側向移動時的穩定,至于說是不是彈得能影響到速度,我覺得可能作用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對速度有影響,倒可能更多地來自其較輕的重量。 03 — 對產品本身的感受 1、鞋的確偏大,太大!雖然店家友情提示“鞋碼偏大,請選小一碼”,我按照提示,謹慎地選擇比平時自己穿的基準值,減了半碼。實際穿后發現,還是小得不夠,起碼應該減1碼。現在我加墊了一雙墊子,還是有一點大。 我過去從來不網購鞋,近期有過兩次網購跑鞋經歷,結果都買大了。 鑒于此,我才感慨,以后買鞋一定要到實體店里,反復用腳去感受。由此感慨,寫了這篇小文。 第二天馬上實踐,到實體店去試驗Nike Quest3。 2、后跟包裹性弱。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跟鞋大了有關。而且多了一雙鞋墊,不可避免地使得內層高了,鞋相對淺了,包裹性不足的感受就更明顯了。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主要因素,過去在穿Free系列鞋的時候,最大的感受是:不跟腳,不適合跑步。Free不跟腳,顯然就是因為鞋的后跟包裹部位太薄了的緣故。這雙鞋薄薄的后跟包裹部位,就是比慢跑鞋的包裹性會弱一些。但為了遷就重量,這是不得已的妥協。可以理解。 3、做工不錯,無論是線頭,溢膠等問題,跟大牌沒有什么差距。 4、為了應對鞋大的問題,我加了一雙鞋墊(腳感也更加緩震一些),重量有所增加,變成了280克。但比一般公認比較重的ASICS nimbus緩震慢跑鞋的360克相比,已經輕多啦。 04 — 總結 1、對于絕大部分人健康運動人士來說,比賽能穿,則訓練也能穿。如果極致追求成績的人,那也不會糾結這個層級的鞋了,嚴重牛B的,則要定制了。 2、作為一雙很低價格的競速型跑鞋,這雙鞋在跑動中的感受,還是很稱職的。無論它的長處,還是短處,都是競速鞋該有的特征。我們不能要求輕量和很好的(緩震、支撐)性能并存,任何廠家都在這兩者之間搞平衡。 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適用的。如果按照一般500塊錢的鞋,跑700公里算成本,這鞋跑到350公里就夠本了。直覺上,350公里內,應該是能健康堅持的------這是美好的預計,但愿我直覺沒錯。 3、上述350公里這個里程,我很有信心。但廠家所稱的1500公里,不清楚究竟指中底還是大底而言。要是大底很耐磨,中底很容易塌陷,那也沒有實用價值,但能退伍加入日常休閑鞋的行列。反之,如果大底不耐磨,中底出色,其實也很快就會把中底磨穿,同樣不實用。這點要靠時間來驗證。 坦率說,我就是對這個1500公里充滿了好奇,才來的。 4、腳感偏硬,這是我喜歡的。這點也可能導致長期穿“踩屎感”強的跑者,對它不習慣的原因。我個人向來偏好腳感硬一點的鞋,所以,對于前述“小腿疼”的問題,完全沒有感受。但能想象到,腿力弱的人,或者長期習慣穿軟鞋的人,可能真會感到小腿疼。 ============================================ 作者:老威修斯_宋偉江,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