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經方實驗錄》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胃對全身的影響。 我有一個認識,不知對錯,希望能得到你的批評和指點。 這就是,不要吃得過飽,保持胃的通降和順暢,是維持免疫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形成這樣的想法,還是源于早年我閱讀過的一張醫案。它是《經方實驗錄》里的一則驗案。我就當一個故事,和你聊聊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人,男的,姓謝。 這個人,喜歡交朋友。有一次,他的朋友找他吃飯。吃啥呢?西餐。那年月,中國人吃西餐是挺時髦的事兒,是入流上層社會的寫照。于是,他欣然前往。 到了那兒一看,好家伙,全是好吃的。尤其是各種冰淇淋、汽水什么的,讓他實在難以自持。于是,他就大吃特吃,醫案記載是“暢飲鼓腹”。 到了晚上,這個人吃飽喝足回家了??墒巧钜挂院?,他就開始拉肚子。拉到什么程度呢?一天拉十多次,連拉三天。與此同時,他渾身怕冷,裹了好幾層棉被,依然怕冷。要知道,當時可是三伏天啊,別人熱得直冒汗,他在這邊蓋棉被,這場面也是讓人醉了。另外,他還小便短赤。 這是怎么回事呢?家里人趕緊為他找了一位醫家。來了以后,人家一瞅,發現是脈浮。于是,醫家書方一首: 桂枝錢半、白芍錢半、炙甘草錢半、生姜兩片、紅棗四枚、六神曲三錢、炒谷麥芽各三錢,赤茯苓三錢。 這里頭的一錢,相當于現在的3克多一點。錢半,多數人主張等于一錢半,也就是三個半錢。 結果,這個方子,患者服用了以后,癥狀很快好轉。拉肚子、畏寒怕冷等現象,消失了。 好了,我給你簡單說說這里頭的道理。 我們啊,把這方子分開看。前半部分,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后半部分,六神曲、炒谷麥芽、赤茯苓。 前半部分,是桂枝湯。 桂枝湯是啥?我今天不給你詳細說了。你記住,它是治感冒的,就行了。上頭這個患者,不是畏寒怕冷、脈浮嗎?這就是外感風寒、風寒表虛的癥候。怎么辦?就用這個桂枝湯。和桂枝湯類似的,還有一個,叫麻黃湯。為啥不用麻黃湯???因為患者雖然脈浮,但是不緊。脈浮緊,才用麻黃湯。 后半部分,是健脾消食藥,加上利尿清熱的赤茯苓。為啥這么用???因為患者之前大吃大喝,吃得積食了,所以才有腹瀉。怎么辦?給你消導化積?;颊哌€尿短赤,所以用赤茯苓。 當然,之所以這么用方,也是遵老祖宗張仲景的訓示:“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這里頭的學問,可真不少呢。要是細致講起來,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我挑大家容易理解的東西,簡單給你梳理了一下。 但,這不是重點。 我重點想和你探討一件事兒:為什么這個人,食積拉肚子,和感冒同時出現了。 也許你會說,這還用問?兩件事兒恰巧趕在一起了唄! 但問題是,參加宴會的人那么多,大家處于同樣的環境下,吃同樣的東西,別人為啥沒事兒?他怎么一回來就成這樣了?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和他當時的飲食不節有關系。換句話說,他當天如果飲食有度,不過飽,就不會有接下來這么多麻煩。 我為啥這么說呢? 你看,當時正值炎夏,是伏天。人的腠理汗孔都是開泄舒張的。我們人,是容易感受外邪的。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比平時更多、更充足的營衛之氣,來替我們守住城門,抵御外邪。對不對?古人講,夏季,氣血浮于外,就是這個意思。營衛之氣運行于外,就是為了維持我們的免疫,抵御外邪。 那么,這個時候,作為營衛之氣的源頭,我們的脾胃,它的壓力就很大。它需要把營衛之氣源源不斷地化生出來,然后為身體所用。 那么,你這個時候飲食無度,嚴重影響了脾胃的運化,這就導致營衛之氣乏源,身體的免疫力就會降低,你就容易感受外邪、感冒。對不對? 所以我說,這個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就和當時他飲食無度、過飽,導致胃氣不順降有關系。胃氣不順,一身都不順。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說有些人,愛吃、能吃、貪吃,吃來吃去,吃成一個大胖子。人一胖,你就發現了,他的免疫力反倒不行了,特別容易感冒。為什么?你長期胡吃海喝,胃氣不降,影響了脾胃對營衛二氣的升發。你的的身體沒有了“守衛”,你當然容易生病了。 所以我說,維持胃的通降狀態,少吃一點,吃得不要過飽,這個對身體來說,是大有好處的,是維持免疫的基本條件之一。 當然了,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可能有不對和片面的地方,希望你批評。 我把我自己在閱讀醫案時的感悟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參考。這是我的一點啰嗦話,可能沒有什么價值。但是我想說,為了養生起見,我的讀者朋友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食量和食欲。你一邊吃,一邊著意感覺自己的胃。感覺差不多了,咱們把碗筷放下,不要吃起來沒完。胃氣順暢,我們會少得很多病。沒病,我們活得就長?;畹瞄L,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用美食,這多好啊。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