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生、長、滅規律,一般人都不陌生。人們會說,不就是生死規律嗎?有生就有死;出生就意味著死亡……但是,僅僅知道了這些,是不夠的。 對于生、長、滅規律來說,哲學上的思維,會更深入一些。 說到“生”,在哲學上,就是“有”、“無”的關系問題。一般人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從無到有”;也有人認為是“從有到無”;或者是“有、無循環”等。 一分為三認為,以上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一分為二哲學思想基礎上的想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上觀點都是不夠完整的“有無觀”。 一分為三認為,世界上的物體,從“常觀世界”(1)*的角度上來看,一般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這是階段性的觀點。 如果我們從物質的觀點,從物質循環的觀點來看,世界萬物都是“從有到有”。關于這個觀點較詳細的論述,可以查看我在頭條上的文章《“無中生有”還是“從有到有”?回答網友提問.條件決定論》。 在這里,我簡單說一下“從有到有”。比如說,“萬丈高樓平地起”。這種說法,指的就是大樓從無到有的過程。但是我們知道,建大樓的磚瓦、石料、鋼材、水泥等,是在建大樓之前就有了。大樓的“有”,只是這些基礎材料結合在一起后,才出現的“新”的物體。所以可以說,大樓的產生,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有”。 我們接著往前推演,磚瓦石料鋼材等這些基礎建材,是從構成它們的物質,經人類生產加工后,成為“有”的,這些基礎建材的產生,也是從“有”到“有”的過程。 所以,一分為三認為: 1.世界上不存在“無中生有”的事物(物體)。 2.世界上認何事物(物體)的“從無到有”,都是階段性的認識,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3.事物(物體)發展變化的全過程是物質的演變過程,這個變化過程是從“有”到“有”。 4.沒有任何人能舉出“從無到有”的客觀實際的例子來。 關于任何一個生物(生命體)的出現,也不是“從無到有”。它們的出現,從物質演變的觀點看,也都是“從有到有”,你懂的。你也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現有的科學知識,按照上面的方法去推演。 說到這里,我們來審視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宇宙是由距今138億年前的一個時空奇點,通過劇烈膨脹,將時間和空間伸展開來,形成了宇宙。簡單、通俗地說,就是現在我們生存、認識的宇宙,產生于“奇點”。 那么,什么是奇(qi)點呢?目前科學界對奇點的研究探討有很多,歸納起來基本上兩大派:1.認為有奇點;2.認為沒有奇。 認為有奇點的,對奇點的觀點是:奇點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種形態,它具有以下奇異的性質: 1.物質密度無限大; 2.時空上無限彎曲; 3.能量無限大; 4.體量上無限接近零; 5.熵值上無限接近于零; 6.任何現有的,將來有的物理、數學定理,在奇點上都無效;等等。代表人物是愛因斯坦和霍金。 不承認有奇點的觀點認為: 1.奇點只是由相對論的假說推導出來的,客觀世界不存在; 2.上述的五個“無限”,都是“有限”的; 3.由于奇點不存在,所以物理、數學定理在奇點上有效無效的問題也不存在。 但是,不承認有奇點的一派卻承認有物質的存在。只是認為宇宙起源時的物體的密度是有限的;有一定的體量,等等。 所以說,承認和否認有奇點的兩派,在宇宙起源時“有物質”,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總之,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的過程,是“從有到有”的過程。 綜上所述,一分為三認為: 1.客觀世界萬物的產生,都是“從有到有”的變化過程。 2.任何有生命的物體的產生,都是“從有到有”。 3.我們現在生存的、認識的宇宙,起源的過程,也是“從有到有”。 這就是一分為三哲學思想的“有無觀”。 有無觀確定了,對“生”的理解,也就確定了。 所以,一分為三認為“生”就是物質從一種形態演變到另一種形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產生了“新”的物體(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