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學點哲學】 人之所以痛苦,因我們的心少了一個自由的出口 孔子和莊子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孔子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他教你做人,做事,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 但莊子不是,莊子要告訴你的是一個自由的世界。他所強調的是一個人的自然屬性。 你不僅需要學會做人做事,你也得給自己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 唯有如此,無論你身處哪里,你都是自由的,幸福的,并不會迷失自己。 那么,這個世界該怎么來呢? 莊子說,這個世界在你心里。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意識的主宰,它在指引著你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它代表著欲望,需求,情感的價值等,比如你想擁有一套自己的大房子,比如你想要獲得一份更好的工作,比如你想要一個真正愛你的人等等。 因為欲望,因為需求,你的心在支配著你的身體為之作出各種努力。 有時候,你的努力是可以達的,有時候你的努力也可能一無所獲。 這都很正常,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 只是,當欲望遮蔽了自己的心時,我們都看不清楚自己,任由自己的心帶著身體往前走。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當你自身的能力暫時達不到,但欲望和需求卻沒有減少時,這本身就會很痛苦。 但更痛苦的是,平凡的我們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從而在這條本來就艱難的道路上頭也不回地往前走。直到自己撞得頭破血流,直到自己精疲力盡,直到我們每個人耗到生命的盡頭。 這不是太可悲了呢? 為什么你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走? 你所謂的欲望、需求到底遵循怎樣的標準? 這個標準,是你給自己的,還是世俗所帶給你的?還是另有原因? 難道這個世界就只有一個標準? 你所謂的生活就只是別人眼中的大房子,高薪的工作,還是說有一個理想的丈夫? 當所有人都趕著去大城市賺錢時,難道我在農村種田就不行? 沒有人規定過這樣的標準,這個世界有很多種活法,這不過是你的選擇而已,這是我讀《莊子》最大的感受之一。 為什么? 因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我們假設一下,認識世界的方式有三種角度,第一種,是從自我出發的。 你所有看到的一切,都是你自身的感受,你快樂,你痛苦,你覺得周圍人對你友好,或者惡意,這種感覺都是你自己的評判,它有可能對,也有可能不對,因為評判的人就是你自己。 第二種,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的。 你不僅可以感受到你自己的態度,也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態度,當你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感受到快樂,痛苦,別人也一樣,如果我們彼此理解,那么大家都會更加美好一些。 但是,這個世界還有第三種角度,就是上帝視角。 把你自己跳出來,假裝站在一個很高很高的地方,往下眺望,你既看見你自己,也看見別人,你看見無數形形色色的人,在馬路上奔來走去。 他們是你,也是別人。 那個時候,所有人都那么渺小,你的快樂,你的痛苦,還真的很重要嗎?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或者,你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問題,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現在的狀態讓你感覺不滿意。 可是人生有幾十年哪,你把自己的眼光放長遠看,你想想你這暫時的痛苦又算什么? 我們都有一雙手一雙腳,只要努力,雖然不能說大富大貴,但是生活總是可以改變。這種改變可能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了變化。 承認自己的普通,平凡,渺小,然后才能去做更好的事。 放下那些成見、抱怨、所謂的標準,別人怎么看你,真的很重要嗎?他的標準就一定是真理嗎? 所謂的標準也不過是人定出來的,如果要說標準,那就是沒有標準。 《莊子·齊物論》里面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 就是說,我們所謂的美人佳麗,魚見到以后,它反而沉到了水底,鳥見到以后,它反而飛向了高空,麋鹿見了以后,它反而倉皇而逃。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人所認為的美麗,在動物看來并不一樣啊,它們只是害怕自己被人抓到而已,所以趕緊逃跑。 所謂的美,在人和動物眼中根本不一樣。 人和動物不一樣,那么人和人之間所謂的標準也不一樣。 這個標準本來就是人為定出來的,難道就一定是這樣? 你完全可以活成你想要的模樣啊,而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因為你跟別人的標準本來也不一樣,也沒有必要非要一樣。 因為人本來就是自由的,這是世界給予我們的自然屬性。 當然,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我想,你會更自由,會快樂, “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圣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 心懷天下,囊括四海,看見萬物之同,也看見萬物之不同,認識你自己的局限性,也認知別人的局限性,以包容的胸懷面對世事。 如果你常常想象自己站在更高的山峰望世界,你會發現,所謂的不同也只是不同而已。 對這個世界而言,我們無論大小,都沒有區別。 ![]() ![]() |
|